当前位置:

湖南“非遗+扶贫”模式探索:“让妈妈回家”

来源:红网 作者:秦芳 汤红辉 编辑:刘威成 2018-01-17 21:59:53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帆到湘西调研“非遗+扶贫”工作,与当地主管部门负责人、本土传承企业负责人、绣娘们促膝座谈。


湘西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麻正兵(左二)将当地绣娘们组织起来,传承和发展苗绣产业,也让大家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湘赣鄂皖四省非遗联展“非遗+扶贫”主题论坛现场。


“让妈妈回家”苗绣培训班。


到“非遗+扶贫”主题论坛现场的绣娘们(前排)与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合影。




  红网时刻记者 秦芳 汤红辉 报道

  湘西花垣县石栏镇雅桥村六组,两个孩子的妈妈石玉兰,再也不必像往年那样,担心买不着回家过年的火车票,也不用因为孩子接到电话后会伤心哭泣很久,而陷入“究竟要不要打电话回家”的纠结了。

  石玉兰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因为“让妈妈回家”项目,因为文化部门在当地开展的“非遗+扶贫”工作,她无需再像往年那样,为生活所迫,忍痛将年幼的子女留给老人,远走他乡。

  作为湖南省文化厅授牌的苗绣基地、“让妈妈回家”项目示范基地——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的签约绣娘,石玉兰现在在家中,就能月收入2000元以上,且父母在旁,儿女绕膝。往日凄冷的家,如今炊烟袅袅,一双儿女的脸上,也找回了童年本该有的天真烂漫,家中整日充满了欢声笑语。

  “虽然收入没有以前在外面那么高,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是钱买不到的幸福。”说这话时,石玉兰脸上露出了朴素的笑容。她告诉记者,2018年春节,有几个好姐妹也会像她一样,留在家中,去报名参加苗绣基地的培训,在家门口就业。

  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让妈妈回家”计划,是湖南省文化厅、湘西州文广新局依托湘西州丰厚的非遗资源,在国家文化部的指导下,链接国际品牌服饰“木真了”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及本土传承企业七绣坊、山谷居民等,在当地开展的集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精准扶贫于一体的苗绣振兴项目。

  这一项目,最初源自于石栏镇文化站站长、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麻正兵,也就是石玉兰口中的“麻站长”,为他的乡亲们所做的一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文化工作者,因一次事故失去双手的麻正兵,每次下村走家串户,看见哭泣着要妈妈的留守儿童和无奈的老人,就会想自己做些什么,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2012年,麻正兵推举该镇子腊村龙老香绣娘去参加一次苗绣比赛。赛后,龙老香的苗族绣衣作品得了一等奖,当场拍出了18000元的价格。这给了麻正兵极大的震撼,让他意识到,其实可以把苗绣作为农村扶贫的手段来实施。

  麻正兵决定将第一家苗绣生产作坊设在龙老香家里。短短一年下来,村里陆续开了20户这样的苗绣生产作坊。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绣产业,麻正兵将绣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绣娘们的手工苗绣制品,卖出的钱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每个绣娘的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甚至更多。

  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扩大受惠人群,麻正兵将自己所做的事和取得的成效,向上级文化部门汇报,得到了文化部、省文化厅的现场调研和肯定。文化部不仅授牌石栏镇文化站为“让妈妈回家·苗绣培训创业基地”,还将“木真了”邀请到湘西,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

  “‘天线’跟‘地气’接不起来”

  对于木真了的到来,大家的希望是:“他们一来了,就培训我们的绣娘,然后给我们的绣娘下单,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然而,事情并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顺利。

  到了湘西后,由木真了公司董事长王晓琳担任站长的“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工作站成立后先后举办了两期苗绣研习班,选送了25名具有较高技艺水平、较强创新能力的绣娘赴北京木真了公司进行研习。通过当面指导、交流互鉴、分组讨论等形式,绣娘们共设计制作了50余件时尚的苗绣作品,均卖出了不菲的价格。

  此外,木真了还根据湘西非遗的特色,设计出了以苗绣、土家族织锦为主要元素的时装品牌“一山荷音”系列和“源”系列,这些作品先后亮相中加建交46周年非遗交流展、温哥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首届上海世界非遗展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文化活动,让湘西非遗开启了品牌化进程,登上了世界舞台。

  即使这样,包括木真了自己在内,参与其中的人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好。

  “两年来大家都非常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觉得这个工作没做好,与文化部的期待有差距。”在2017年年底举行的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非遗+扶贫”主题论坛上,湘西州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振翼说,木真了作为一家爱心企业,他们所做的努力,的确提高了湘西非遗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艺人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天线”有了,但谁来组织绣娘,谁来管理生产,谁把这些产品推向市场?由于木真了远在北京,把设计变为产品,把产品变为订单,变为现金,这些对他们来说要么无法运作,要么成本太高,因此是无法落实“让妈妈回家”这个项目的。

  “也就是,‘天线’跟‘地气’接不起来。”高振翼说。

  “链接”本土传承企业,让“天线”接上地气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帆带队来到这里,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走访工作站、企业和绣娘,最后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张帆要求大家把问题都摆到台面上来。“谁对谁有意见,有什么困难和疑惑,开诚布公地说出来,这样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最终解决问题。”座谈会上,大家的确也抛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高振翼更是连问了关于工作站的政策、目标、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四个不明白”。

  由于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张帆为大家分析了所有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我个人认为,工作站设立的目标,就是要吸收湘西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元素,以传承人群、传承企业为主要载体,改善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从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张帆在座谈会上说。

  要实现这个目标,张帆表示,就要做到三个结合:时尚与传统相结合,把土家族织锦、苗绣等非遗项目的元素提炼、应用到时装、日用品等上去,用时尚的语言表达非遗的内涵,使非遗衍生品能够更加符合当代审美,为市场所接受,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订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一方面让传承人传承技艺,改变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另一方面培养传承人群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非遗与扶贫相结合,通过传承企业“订单”扶贫,工作站培训“扶智”的方式,帮助非遗与就业、与市场有效对接,促使更多外出务工女性回归家乡,促进当地绣娘脱贫致富。

  “简而言之就是,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组织,木真了公司智力支持,湘西民族职院成果转化,传承企业具体落地。”张帆明确了这一运行机制后,大家都豁然开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木真了和本土企业“链接”起来了。

  2017年12月29日,七绣坊与木真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此之间,两家企业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合作。七绣坊创始人石佳告诉记者,去年12月中旬,她去参加一个高档服装招标会,由于对方对品质的要求非常严,认为农村绣娘可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委婉拒绝了她的竞标请求。

  “当我说出来我的战略合作伙伴、设计师资源是木真了,以及我们在农村做的事情是保护非遗和扶贫时,他们就动容了,允许我参加竞标,并且承诺即使没有中标也会给我们绣娘一部分订单。”石佳说,最后他们拿到了一个18万的订单。“虽然少,但是18万的手绣订单,可以十多个人绣一个多月。”

  石佳告诉记者,中标了之后,订单产品由木真了负责设计,七绣坊组织绣娘制作,所获的利润共同分配。“这样一来,两家公司有收入,绣娘工人有活干,我们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物质扶贫,更是精神扶贫

  “让妈妈回家”计划,使得留守和外出务工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庭致富、家庭团圆的梦想。受惠于这一计划的妈妈们,最多的一个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一般人最低也两千元的月收入。

  然而正如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所说,“非遗+扶贫”工作的实施,不仅是物质上扶贫,更有精神上的扶贫。

  石玉兰说,以前她在外务工,如果在城市穿上苗族服饰,总感觉自己是异类,而现在,她感到更多的是自豪。“木真了和我们的企业把苗族中特别好的东西展示给大家看,原来我们的东西这么好,我们的自信就出来了。”

  以前县里举办非遗培训班招绣娘,大家还要谈条件,要求报销来回一百块钱的车费。“现在是什么状况呢?还有其他乡镇的人通过他们乡镇的领导打电话,‘走后门’要到我们这里来参加培训。”麻正兵说。

  在“非遗+扶贫”主题论坛上,前来参加论坛的绣娘身穿苗服、头戴银饰,点亮了整个会场。“我发现她们都化了淡妆,精神面貌特好。大家觉得她们是不是自信而美丽?”担任主持人的张帆向观众介绍她们时说。

  张帆表示,2018年,湖南省文化厅将在资金、政策上予以支持,加大对绣娘的培训力度,让“让妈妈回家”这一计划惠及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庭团圆。

来源:红网

作者:秦芳 汤红辉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12/30/8800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