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通讯员 夏润龙 任彬彬 周萍
昨日,在北京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1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主持完成获奖项目6项,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1项。其中,由袁隆平院士领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今年我省的获奖项目涵盖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人口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成果在推广后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减少奖励数量、提高奖励质量”的大背景下,以推荐并获奖项目数统计,我省稳居全国前10位,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九。据悉,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1项。
此次全国仅3个创新团队获奖
据悉,此次全国只有3个创新团队获奖,“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团队。昨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该项目主要完成人邓启云研究员。他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不分等级,严格按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标准评审、授奖,每年奖励数量不超过3个。
追随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30多年的邓启云告诉记者,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组建22年来,已形成以袁隆平、邓启云、邓华凤为学术带头人,涵盖杂交水稻基础研究、种质发掘与创新、新品种培育及应用配套技术研发等研究方向的创新群体,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突破性骨干亲本创制、广适型主导品种选育、节氮高效与绿色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5项标志性创新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稳居国际领先水平。
“22年的科研攻关,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丰收果实。”邓启云开心地说。育成的系列超级稻品种,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的中国育种目标,并创造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88.0公斤、百亩双季稻平均亩产1537.8公斤等多项世界纪录,引领了国际超级稻育种的方向。培育的一批突破性骨干亲本和主导品种大面积推广,其中,Y两优1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先后通过了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等南方籼稻全部3大生态区国家审定的广适性超级杂交中稻品种,被评为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2010年来连续7年被农业部确认为长江中下游稻区主导推广品种。“看着超级稻种子撒遍祖国大地,粮食迎来大丰收,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开心的邓启云眼睛笑成了弯月。
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
“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还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快人快语的邓启云搬出了一系列数字:培育通过审定以及利用团队创制的亲本配组选育的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8亿亩(其中团队培育品种推广3.5亿亩),按照每亩平均增产稻谷25公斤估算,共增产粮食20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540亿元以上;团队先后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等9家国际组织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杂交水稻援外项目和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共74期,为3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逾4000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我们看到,这么多年来超级稻产量节节攀升,究竟有没有一个终极产量?”记者好奇地问。“按照测算,长沙一季稻亩产可以达到1500公斤,但科技潜力无限,或者还可以提高。这也将是我们团队一直奋斗的目标。”邓启云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詹春华 夏润龙 任彬彬 周萍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