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月17日讯(通讯员 田文国)2017年,对于笔者来说,是工作最为繁忙而紧张的一年。忙里偷闲,利用节假日或工作的间隙背着相机到处“咔嚓、咔嚓”。 在“咔嚓”的过程中,既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也收获了很多美好的瞬间,同时又结合自身的工作展现了交通部门的形象。
在怀化城东的山坡上,看到了昔日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变成“全国性交通枢纽”建设中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在通道通坪公路的隧道里,见到了侗乡人民在致富奔小康路上的足迹;在2017年7月洪水肆虐的时候,拍到了交通人抗洪救灾的身影;在湘西吉信镇采风时,见到了“儿子牵着年迈母亲的手赶场(赶集)”的温馨一刻……
还有怀化这片民族聚集地丰富的文化、雪峰山脉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在笔者的镜头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摄影这片“业余领域”里,2017年可以算是是较为丰收:所拍的照片,32次100余幅(有的系同题材)分别被《湖南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杂志、《新华网》《光明网》《红网》《时刻新闻》《新湖南》、湖南日报新闻影像中心微信公众号,湖南摄影家协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登载。有的照片还在影赛中获奖。
2017年12月摄于沪昆高铁与绕城高速立交处。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绕城高速在此交汇。
怀化因70年代湘黔、焦柳铁路的建成,被称为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近年来,随着渝怀、怀邵衡铁路及沪昆高铁在市内米字形交汇,以及沪昆、包茂、娄怀、绕城等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加之芷江机场几十条航线的开通,怀化已形成了立体交通网,2017年被国家列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2017年12月摄于在建的怀邵衡铁路立交桥上与沪昆高铁和绕城高速交汇处。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绕城高速在此交汇。
2017年12月摄于沪昆高铁旁的怀化城东山坡上。
2017年8月摄于沪昆高铁旁的青山溪山上。在此观看,怀化是一座名副其实“火车拖来的城市”。
2017年12月摄于新建的怀邵衡铁路与绕城高速相汇的立交桥上。夕阳西下,在建钢架拱铁路桥的剪影和桥下隐隐若现的高速公路,展现了怀化交通建设的火热场面。
摄于通道侗族自治县通坪公路高步隧道。近年来,通道侗族自治县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打通了与临省广西的几条通道,为脱贫攻坚提高了有力的交通支撑。
2017年1月摄于通道侗族自治县通坪公路,筑路工人正在摊铺沥青路面。
2017年8月8日摄于G242国道新晃境内水毁塌方地段。险情发生后,交通、公路、公安、卫生及当地政府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抢险现场,抢救伤员,及时恢复了交通。
2017年8月8日摄于G242国道新晃境内水毁塌方地段。
2017年8月8日摄于G242国道新晃境内水毁塌方地段。
7月1日上午8时接到的报告,在建的芷江三桥便桥出现险情,急需市交通部门派出专家前往会商处置。本人第一时间赶到抢险现场,在跟现场技术施工人员会商处置险情的同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大桥抢险的一幕幕。上图为参加抢险的工程技术人员卸下十多吨重的振动锤。
抢险人员补打钢管桩。
抢险人员紧急卸载便桥钢板。
2017年7月摄于湘西吉信镇。儿子牵着年迈母亲的手在镇上赶场(集)。此时虽是炎热的夏季,见到此刻情形心中更加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暖意。
湘西地处湖南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和雪峰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都属于大湘西的范畴。由于湘西山深林密,峻岭蔽日,山路曲折陡峭,沿途又多幽壑,世代生息在此的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民,在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山上种包谷、高粱、红薯等庄稼,由于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很多情况下无法筐载肩挑,只好依据身形编制出各种“篓”,克服重重困难将谷物背回家。从而,湘西大山里的男人女人们便与背篓结下了一生之缘。背篓在湘西人眼中地位很高,是湘西少数民族最喜爱的一种运载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它既是湘西人们劳作最基本的工具,又是刻在湘西脊背上最古老的符号。我产生了拍摄一篇专题的想法。于是有了《背篓人生》组照。2017年8月19日《湖南日报》新闻影像中心在“寻找摄影师”栏目中专题刊登。
2017年10月2日摄于五宝田。
2017年5月摄于湖南辰溪布村。
2017年5月摄于辰溪布村。
2007年7月摄于怀化雪峰山。
来源:红网
作者:田文国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1/17/876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