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湘乡市梅桥镇:摘下贫困帽 欢喜过大年

来源:红网 作者:曹利敏 刘喜梅 编辑:康晓乔 2018-02-12 11:14:19
时刻新闻
—分享—

肖坤强开了个棉被加工店。

勤劳的肖坤强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七八床被子。

美丽的芭蕉山(资料图)。

俯瞰芭蕉村蔬菜基地(资料图)。

  红网时刻湘潭2月12日讯(记者 曹利敏 通讯员 刘喜梅)2月1日上午,尚未化尽的初雪还渗着阵阵寒意,但湖南湘乡市梅桥镇高新村村民肖坤强的心里却暖洋洋的。“今年收入不错,可以过个好年咯!”肖坤强抚摸着做好的棉被,脸上荡漾着开心的笑容。

  今年47岁的肖坤强虽然看上去比同龄人明显多了几分沧桑,但显得很积极乐观。2017年8月,在村里的支持鼓励下,肖坤强自主创业,租了两个门面做棉被加工生意,到年底收入有1万多。这样的收入,一年前的他想都不敢想。

  梅桥镇高新村肖家湾的高山上,山路崎岖,生活极不便利,这里有一幢土砖屋,雨天漏雨,寒天漏风,而这里,住着肖坤强一家五口。2000年,肖坤强外出做小生意时发生重大车祸,左小腿截肢,不能再从事重力活,让原本困窘的家庭雪上加霜。

  “多亏了党的政策好,让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肖坤强激动地告诉我们,2017年,梅桥镇扶贫办和村支两委结合实际,将肖坤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同年7月,肖坤强一家人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子,公路通到了家门口。

  解决了住的问题后,肖坤强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心想着努力脱贫。去年8月,他租了两个门面,开起了棉被加工店。心勤手快的他赢得了当地村民的青睐,生意慢慢做得红火起来。“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七八床被子,真的可以用‘起早贪黑’形容咧。”虽然累,但肖坤强的话中满是成就感。

  肖坤强的脱贫之路是湘乡市梅桥镇加大扶贫力度,帮助村民脱贫的一个缩影。2017年,镇扶贫办和村支两委制定计划,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一方面建设配套实施,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产业,让贫困村民有了收入来源,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这一政策的启动,让湘乡市梅桥镇的各个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竿修竹,数叶芭蕉”,油菜嫩芽遍布田地,青翠山峦绵延数里……走进湘乡市梅桥镇芭蕉村,一副美丽动人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经过两次合并,泉井、先锋、芭蕉、丰城、衡山共5村联手为如今的芭蕉村,与东山办事处仅一山之隔,南沿连村公路,酒梅公路穿村而过。

  沿着酒梅公路往前走,一大片整齐规划的蔬菜基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便湘乡市梅桥镇芭蕉村芭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的问题,梅桥镇变过去直接给贫困户扶贫资金为将产业扶贫资金以股金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带动他们持续稳定增收。”梅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3月,在湘潭市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下,4名芭蕉村村民共同出资组建了芭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发展蔬菜基地和苗木基地。支村两委对全村适宜土地进行了统一流转,以土地入股芭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按股份分红,实现了村级经济零的突破。

  其中,蔬菜基地投资200余万元,流转土地150亩,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60个,主要种植绿色生态的辣椒、黄瓜、莴笋、香瓜等。苗木基地流转土地150亩,已种植罗汉松、状元红丹桂、红叶石楠等15种花卉苗木。

  在芭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务工的劳动力基本是本村农民,其中贫困户占很大一部分。“基地常年雇工10人左右,忙的时候请的临时工有60多个人,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正在基地忙活着栽种蔬菜苗的李大伯高兴地说。

  “往年呀,一到过年就发愁,现在好了,我们农民有了收入,过年的新衣服买好了,年货备好了,大家伙都盼望着过年咧!”李大伯站在蔬菜地里,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不怕吃苦,只要能脱贫致富,再苦再累都值!”

来源:红网

作者:曹利敏 刘喜梅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2/12/86999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