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空中警察:万米高空的“隐形卫士”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晶琎 张友林 编辑:李丽 2018-02-15 09:49:22
时刻新闻
—分享—

2月8日,长沙至西宁CZ3129航班上,空警彭交衡佩戴执勤记录仪巡查客舱。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2月8日,长沙至西宁CZ3129航班上,空警彭交衡正在进行飞行前的清舱检查。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2月8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空警彭交衡在登机前做酒精测试。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通讯员 张友林

  春节的氛围浓了,离家的距离近了。在万米高空的一趟趟航班里,有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暗中观察并守卫着机舱乘客的平安。

  他们罕为人知,或身着机组服装整齐端坐,或“隐身”于普通乘客中。他们练就了一身本领,却不轻易显露,绝大部分时间在持续敏锐地观察客舱内的一切。他们无法像地面警察一样与嫌疑人反复周旋,必须迅速出击“一招制敌”。

  他们是人民警察中最年轻的队伍——中国空中警察。

  2月8日,记者在公安部门、南方航空公司的获批下,走入派驻南航湖南分公司的中国民航空中警察总队三支队四十七中队,搭乘长沙往返西宁的CZ3129、CZ3130航班,独家体验并揭秘一名空警的“隐形护航”之旅。

  1.“火眼金睛”

  8时40分,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某处,一座不起眼的四层楼内,彭交衡步入了警具室。此时,距离CZ3129航班起飞还有两小时。

  几分钟后,彭交衡办完签到手续走出来,一道警备的眼神扫过记者,凌厉而深邃。

  9年前,彭交衡成为了一名南方航空的空中警察。当时,中国“空中警察”刚成立6年。

  “9·11事件”后,国务院和中国民航总局根据国际空防安全形势,决定于2003年成立空中警察队伍,由此诞生了中国人民警察队伍中最年轻的一支力量,兼具国家公务员与航空公司员工两种身份。15年来,空警队伍已广泛部署于各大航空公司。

  彭交衡径直走向了协作准备室,和即将执勤CZ3129航班的乘务组召开协作会,填写飞行任务书。

  随后,他们登上专车前往南方航空运行指挥中心。彭交衡和机组人员相继通过酒精测试机签到、酒测,再与飞行机组召开协作会。

  “空警在飞行前24小时不允许饮酒,否则将终身禁飞。”南航湖南分公司保卫部部长华伟介绍。

  9时50分,在乘客登机前,彭交衡进入了CZ3129航班客舱。

  他穿戴好警具,戴上手套,拿出手电筒,一双“火眼金睛”开始扫视客舱的每个角落。从乘客座椅到行李架,从天花板到地板,似乎要把整个客舱翻个遍。

  “乘客登机前、下机后都必须进行清舱检查。”彭交衡说。

  2.暗中观察

  10时20分许,乘客相继进入客舱。

  彭交衡不动声色地坐在座位上,暗中观察着每一位乘客。乘客的性别、着装、表情、行李等外部特征,都一一进入彭交衡的视野。

  此刻,彭交衡的大脑飞速运转,他要在毫秒间判断出谁可能是危险的人、谁可能是需要帮助的人,并初步排出危险人物等级顺序,以便飞行时监察。

  这一切进行得毫无声响。乘客有说有笑地寻找座位,大包小包的湖南特产被塞进了行李架,乘务员微笑着耐心服务。这天是北方小年,客舱内充满着回家的味道。

  待乘客全部就座,彭交衡起身了。他把一个小型执勤记录仪挂上腰间,开始巡查客舱。

  他要在这一次巡查中将乘客的形象与座位号一一对应确认,再对“重点”乘客加深印象。每一次巡查,看似普通,却是一次“头脑风暴”。

  2008年3月8日,在南方航空的某趟航班上,空警邵利军就是在巡查中发现了一件“可疑”物品。后经排查和现场搜捕,空警和机组人员成功阻止并挫败了一起有组织的、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活动。

  飞机进入巡航阶段,彭交衡又坐回了座位,平静如初。

  “我们坐在座位上,表面冷静,其实五官都在‘高速开动’,随时准备听、看、闻出异常情况,客舱里稍有动静,能马上察觉。”彭交衡介绍,空防安全重在预防,空警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察言观色”,提前预判并处置一切影响和扰乱飞行安全的空中事件,并尽最大可能让乘客感受不到任何异样。

  5年前的除夕夜,空警四十七中队就在旅客的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起极其重要的安全保障任务。

  当时,中队接到上级通知,有十余名“可疑”乘客将乘坐长沙至某地的航班。中队迅速加派优秀空警队员,并根据航班的特殊性制定了严密的预案。航行中,空警队员全程保持高度戒备,确保航班于次日凌晨1时在某地机场安全落地。

  3.空中较量

  13时20分,飞机抵达西宁曹家堡机场。

  待乘客全部离开客舱后,彭交衡又进行了一番清舱检查。他确认乘客没有遗失行李,也没有留下任何可疑物件。

  航班在西宁停留约50分钟后返回。就在返航乘客登机前,彭交衡接到了通知:地面公安将押解一名刑事犯罪嫌疑人乘坐本航班前往长沙。

  押解组提前登机。随后,乘客陆续登机,却对此全然不知。

  空中押解,对于彭交衡而言并不陌生。他曾协助参与过国际航班的空中押解,甚至还有过力擒“国际飞贼”的经历。

  那是发生在2016年11月从吉隆坡飞长沙的CZ8403航班上。

  当时,一名年轻男子频繁穿梭于前后舱,从第七排行李架上取下一个黑色手提包,进了卫生间。男子的异常行为立刻引起彭交衡的警惕。他随后对卫生间进行全面检查,可并未发现可疑物品。

  就在飞机平稳降落长沙黄花机场时,彭交衡发现,曾被那名男子翻动的黑色手提包,此时被另一位乘客提起。“一万元不见了!”乘客惊呼。

  彭交衡当机立断,通知不开舱门,对客舱进行排查,很快在嫌疑人所在的第九排上方行李架上发现了藏有一万元现金的包裹,由此成功抓获了嫌疑人。

  从事空警工作9年来,彭交衡从未遇到过一起恐怖劫机事件。不过,这9年的日常训练可没少让他受伤。

  在空警四十七中队,所有空警均按“实战”进行日常训练,经常有面对面的肉搏。

  “实战,就是要拼!”四十七中队资深教员李铁军透露,空中出警环境不同于地面,不能“程咬金大战三百回合”,要求每一名空警必须学会“一招制敌”。平时苛刻的训练就是要确保每一名空警能独当一面,胜任任何形势下的空防要求。

  “在空中,我们是航班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在任何时候都不希望遭遇惊险刺激,只盼望一切平安。”彭交衡说。

  16时35分,CZ3130航班抵达长沙。

  再次完成清舱检查后,彭交衡继续飞往下一个目的地广州。一天飞行10小时以上,这是他和其他空警的常态。

  就是这支年轻的力量,默默守护着旅客及飞行安全。

  近年来,空警四十七中队圆满完成了杭州G20峰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海南博鳌论坛等特殊时期航班的空防保障任务180余次;处置机上盗窃事件20余起;执行空中押解犯罪嫌疑人近百起。

  2017年5月,空警四十七中队获得公安部“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荣誉称号,成为中国民航空警总队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航已连续15年实现“空防安全年”,未发生一起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安全事故。

  2月15日,除夕,万家团圆之时。彭交衡又将和往常一样,在飞机上度过“警惕”的一天。

  中国空中警察的“前世今生”

  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民航国际航班上派遣安全员,执行安全保卫任务;

  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主要干线航班增配安全员;

  1987年,国务院再次批准民航组建航空安全员队伍;

  1994年,民航决定扩大航空安全员队伍,要求国内各航空公司在每个航班上必须配备安全员;

  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中国民航确立了“保障国家安全”的空防安全最高原则;

  2003年,根据国际空防安全形势,国务院和中国民航总局决定成立空中警察队伍,中国最年轻的警种由此诞生。空中警察队伍的组建,为依法执行反劫机、反炸机等反恐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将民航空中安全保卫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对加强民航空防安全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晶琎 张友林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