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宣传助攻扶贫的力与美

来源:红网 作者:贺弘联 李慧 编辑:刘威成 2018-03-27 21:40:27
时刻新闻
—分享—

   相关新闻:

   央视免费推荐湖南5种农产品 蔡振红出席推介产品发布会

   推动“广告精准扶贫”的湖南宣传新担当

     红网时刻记者 贺弘联  李慧 报道


  “把精准扶贫装进报纸版面、电视镜头、网络平台、广告栏目,让‘人民有所呼、宣传有所应’成为了一种宣传自觉和担当!点赞!”一位网友在时刻新闻客户端如是留言。

  3月26日,在长沙举行的一场特殊的产品发布会上,湖南省古丈毛尖茶、麻阳冰糖橙、新宁崀山脐橙、江永香柚、炎陵黄桃等5种农产品列入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相信不久更多的贫困群众将从中受益。

  宣传有力量,产品就有销路,产业就有希望。这就是宣传的力与美,而湖南精准扶贫宣传的力与美并未止步于此。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首提精准扶贫近5年,湖南宣传战线与这场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形影相随,大写着“宣传扶贫”的力与美。

  宣传扶贫,标注时代新刻度

  在湘西花垣县磨老村,一弯小河,勾连起湘黔渝三省市。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2016年8月,90后、曾留学澳大利亚的长沙望城伢子陶品儒来到这里,成为公益组织黑土麦田的扶贫专员、苞谷酸合作社理事长。24岁的陶品儒说,他愿当好下乡“新知青”,因为今天的农村需要年轻人。宣传,荡起青年为民服务的激情与担当。

2017年7月11日至18日,湖南卫视献礼十九大系列报道《为了人民》在《湖南新闻联播》连续播出,在全网迅速形成一股强劲的冲击波。

  陶品儒还是湖南卫视特别策划报道《为了人民》中的一个受访者。《为了人民》是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感召,还推出了更多在“精准扶贫战场”上奉献的“雷锋侠”,新闻人跋山涉水挖掘、记录了这些平凡又美丽的瞬间,向人民传达着他们身上的忧乐情怀。

  做好扶贫宣传,笔杆子也是生产力,从榜样的力量中释放宣传的力量。

  “常念百姓之苦,常存浩然之气”,这是全国有名的扶贫英雄“名誉村长”王新法,从军中保家卫国的精忠士官,到警营热血义胆的治安卫士,再到背井离乡来到石门山区真情扶贫的退休老人,时代呼唤这样的典范,他的为民情怀激励着无数扶贫者拥抱初心,这是榜样的力量。

  和王新法一样,湖南还涌现了18年忧乐只为一件事的叶剑芝、铺一条路给残疾人的谢运良、“定向越野”扶贫的李飞龙、甘当“绿叶”滋养“根”的沈绿叶等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还有打造果园致富村的王安全、投资亿元反哺家乡的村主任谢玉辉、笋尖拱出新天地的陈建波等全省先富带后富典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宣传不仅停留记录成绩,更是传播经验。

  宣传扶贫从另一角度就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攻坚的基石,没有精气神,会得“软骨病”,这也是为什么强调扶贫先扶志;没有共识度,就没有战斗力和向心力,就会“调门高、落实少”,甚至各唱各的调,这也就是为什么强调扶贫攻坚舆论要先行。由于帮扶力量和帮扶政策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间有差异,不少村民中出现盲目攀比现象。新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文国表示,脱贫横幅、扶贫宣传广告牌和村村响鼓励脱贫光荣、劳动光荣等,舆论引导促乡风文明明显好转。

  宣传扶贫,湖南宣传战线每年都有大动作。湖南日报、湖南广电、湖南红网三大媒体集团,合力打造了“精准扶贫在三湘”这一跨平台、全业态的全媒体扶贫宣传报道栏目,长流水、不断线,集中聚焦和反映扶贫成就、挖掘扶贫典型、推广扶贫经验、鼓舞脱贫斗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大写着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宣传扶贫,就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更加贴近地传达到老百姓的心窝里,把党的为民情怀和惠民政策有效键入到千家万户掌心里,将湖南脱贫攻坚好故事传播到互联网的每个毛孔里,为全社会凝聚起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磅礴正能量,标注起新时代为了人民的新刻度!

  文化扶贫,扶起民众精气神

  “当下文化应该‘走下去’和‘走出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建议“文化走下去”,强调的是在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文化应该有更多的担当,要通过文化产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达给农民,燃起为生活奋斗的希望。

  走下去,沉下去,让发展之花根植文化土壤。作为文化大省,“文化+扶贫”正是湖南走出的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瞄准的是一个持久扶贫的制高点。

  永顺双凤村、会同高椅村、张家界石堰坪村等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发展;湘西州打造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实现一业兴百业旺;中方县铜锣村,形成斗笠、竹艺、根雕、弹弓等民俗民风文化产业链;2017年全省完成的279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村里展开的文化活动不仅把村民从牌桌上“拉”了下来,还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生态旅游的纵深拓展,开辟了“文化扶贫”的新路径。

  除了产业兴还要精神足,湖南省委宣传部每年组织“送戏下乡”,现已成为老百姓家门口可享的文化大餐,成为幸福在家门口升级的化人力量。贫困村山高路远,演职人员克服长途颠簸、场地简陋等困难,不断打磨节目质量,表演力求原汁原味。永州宁远县九嶷山乡紫江村交通不便,舞台车进不去,演员们就在水泥地上演出,感动了乡亲。“在台上看到笑脸,听到掌声,我充满了激情。”永州本土笑星周双喜说。

2018年湖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永州双牌县麻江镇廖家村举行,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表演杂技《草帽》。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2017年,全省以“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各类演出达5.55万余场,惠及群众2443万人次,演出地点覆盖全省每个贫困县、贫困村。文化扶贫,扶起的是广大民众极其需要的精气神。

  芙蓉花,格桑花,花开并蒂湘藏缘。2017年8月,湖南卫视2017西藏雅砻文化节开幕式晚会感动了无数观众,感动于23年八批湖南援藏队员在西藏自治区山南无私奉献,60位湖南援藏干部代表掷地有声的誓言诉说着湘藏情深。芒果主持人更是身着藏民族服饰走进山南,集体为山南“代言”:“请跟我到山南来”。文化扶贫不仅“走下去”,更是无私“走出去”,走出湖南。

  网络扶贫,乡村振兴大动能

新化杨梅节网络扶贫活动,以梅为媒打响生态旅游品牌。

红网接力帮卖滞销杨梅,村支书一天接到500个求购电话。

  湖南洞口县黄桥镇石狮村4万斤杨梅滞销,红网等媒体接力帮卖滞销杨梅,报道一经发布,第二天500个电话买走3.6万斤杨梅,农户喜笑颜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媒体不能缺位。红网践行“互联网+精准扶贫”,成立助力精准脱贫公益大联盟,通过举办“新化杨梅节”“江永香柚节”“麻阳冰糖橙采摘节”等一系列网络扶贫活动,助力农产品立品牌,找销路,让杨梅、香柚、茶叶、脐橙等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营销快车。网络公益不仅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由省委网信办直接指导的红网“问政湖南”平台更是推动了大量民生问题的解决。

  湖南网媒,一直践行着在“走转改”中走进乡村,在“三贴近”中贴近村民。以红网、时刻新闻为例,连续推出网络扶贫大型融媒体宣传报道。2016年全网启动“湖南驻村帮扶全记录”,2017年推出“扶贫攻坚乡村行”,200多名记者、编辑赶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进村入户驻点蹲守,全景记录基层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决战贫困的鲜活典型和生动实践。

  网络能实现的绝不是滑动手指那么简单,借助网络平台,有美的地方就能有游客,从而使“互联网+文旅”更是注入了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大动能,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奏曲。时代大潮下,省旅发委及时推出春、夏、秋、冬四季乡村旅游节,助推乡村旅游景点崛起,带动一方旅游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居民吃上“旅游饭”。参股合作,村民变股东;就近就业,上山变上班;旅游经营,民房变客房……这些有意思的文化旅游发展故事通过互联网传向四面八方,成为脱贫致富的推动力。

  大山中的湘西龙山县惹巴拉村寨,因湖南卫视2015年春节期间“直播惹巴拉”而广受外界瞩目,2018年新春走基层,湖南卫视《直播奉嘎山》,以及红网、时刻新闻、湖南经视、湖南都市频道联合发起“赶集湖南——直播走进通道”,再到中南传媒集团旗下所有媒体共同聚焦“甜甜的怀化,雪峰山的年味”等,游客来了,投资商也来了,脱贫步伐加快了。

  “宣传好扶贫也是一种扶贫”,湖南媒体人奔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进村入户驻点蹲守,用镜头文字对准精准扶贫中最扣人心弦的瞬间讲述发展的变化,湖南新闻人以脚印为笔,落笔生根,划上句号即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全省宣传扶贫、文化扶贫、网络扶贫、广告扶贫方兴未艾,高歌猛进!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媒体的鼓与呼!哪里有亮点,哪里就有宣传的力与美!

  【记者手记】 “挽起裤脚下基层”的新闻担当

  扶贫报道不但要“脚踩泥巴进农家”,同样需要记者“挽起裤脚下基层”。我从事扶贫报道3年多时间,走村入户采访成为常态,走牛棚、进鸡舍,深耕田野山林。同事们笑称我为“农民记者”“扶贫记者”,是贫困群众的传声筒。

  我非常珍惜这些称呼,这是我从事记者职业的责任,也是荣誉。和我一样,湖南还有众多的新闻人坚守这份为民情怀,当精准扶贫的责任号角吹响时,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当好“扩音器”;不断创新报道手段,当好“翻译官”;不断跟踪问题,做好“调音师”。2017年,中央和湖南省内主流媒体全年报道脱贫攻坚的稿件达12000多篇,这一篇篇重磅文章、一幅幅精美照片、一件件温情作品,释放的是媒体人的大爱,展现的是责任担当。精准扶贫,媒体在位。

  透过镜头,划过文字,这些直抵人心、泪眼婆娑的瞬间打动了你我,新闻人自己踩着泥土为大众认识贫困开了一扇窗,走进一看,我们见到了用青春和生命的杠杆撬动大山的扶贫帮帮团,折服于企业家斥巨资回乡带来的乡村巨变,更是欣喜贫困群众展现的幸福笑容……

  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才能引起最大共鸣,凝聚最大共识。我们希望着,在推进脱贫攻坚步伐中,在生活的某一个时段,我们所经手过的这些文字、这些观点和思考,曾经很好地存活过,它们属于一个时代,也回报过那个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贺弘联 李慧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3/27/86184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