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8日讯(通讯员 李贵)“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点带给外婆尝一尝……”4月8日,在苏仙区许家洞镇太和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悠扬的歌声回荡在耳边,80后教师刘黑华弹着电子琴引领着7名学生上音乐课。
类似的课程,太和小学每周都有很多节,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课上,弹风琴识五线谱;作文课上,走进油菜花地里,描写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术课上,投身自然,将太和村的河流、稻田绘到画板上……”教学中,刘黑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作业套餐”,针对优秀生,重在培养能力,作业题目多一点、难一些;针对后进生,重在基础知识的巩固,题少而简单。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太和村离原马头岭乡政府有15里路,全村散居着400多户人家,靠种烟、种田为生。2000年,因这里地处偏僻,又不通公交车,没有老师愿意来村里,学校面临撤并。想到孩子们要到10多里以外的乡中心校读书,家长们忧心忡忡,学区主任、村支书更是心急如焚,两人一起找到刚从郴州师范毕业的刘黑华,希望他能回家乡教书,19岁的刘黑华决定回村呆一两年。谁知,这一去就是18年。
山里农民外出务工的多,村小里大多是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刘黑华与班上所有孩子的父母亲建立了微信群,定期定时地让孩子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太和小学校长张外生告诉记者,刘黑华一直视学生为己出,路途较远的孩子带的中饭,都是他负责煮热;教具、玩具也是他制作的,学生都亲切地叫他“刘妈妈”。
2015年5月的一天,太和村两个五六岁的姐妹吃了早饭,就背着书包出门了。然而,她们不是去学校,而是沿着简易公路走了。没见到孩子来上学的刘黑华,课间操没休息直奔孩子家里询问,爷爷奶奶以为孙女上学去了,也不知道两个孩子的去向。
刘黑华一下急得不得了,气愤地琢磨着,找到两个孩子后一定要惩罚一下。他沿途打听,才知道两个孩子是朝着公路走了。当他骑着摩托车追到107国道路口时,才找到爬了10里山路、水都没喝一口的两个孩子。
“你俩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晓得你爷爷奶奶和老师有多担心吗?”刘黑华生气地说。
“我太想念爸爸妈妈了,我们有一年多没见到爸爸妈妈了,只知道他们是从这条路出去的……”抱着这两个懵懂的孩子,刘黑华心里一阵酸痛,蹲下来语重心长劝导两姐妹,把她们带回了学校。
“不落下一个孩子”是刘黑华的目标,他说,“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托起一个孩子的希望,就是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
今年是刘黑华在村小的第18个年头,与他一起从郴州师范分到苏仙区乡镇的有15位老师,如今都调到城里去了。他却默默无闻地在山区辛勤耕耘,把一个个学生送到山外继续学习,自己却放弃了一个个机会,甘当留守儿童“守护神”。
“10多年来,我一个人住校,晚上孤零零的。”刘黑华说,他也产生过到城区教书的念头,但一看到朴实的山区留守孩子,调离的念头就打消了。
刘黑华70多岁的双亲体弱多病,妻子在家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看管小孩,还要忙家务和农活。“以前觉得好像有点不上进的感觉,因为毕竟城里工资会高一些,那样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刘黑华的妻子钟南花说,现在就觉得他比较热爱这个村小工作,现在也支持他。
“我欠父母妻儿的太多。”刘黑华说着眼睛湿润了,“但是,山里还有这么多留守儿童,总得有人去教去管。我既然当了乡村教师,就要热爱这份工作,哪怕是苦一点、清贫一点也值得。”
来源:红网
作者:李贵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