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英雄烈士谱】蔡锷:再造共和“护国军神” 民国国葬第一人

来源:红网 作者:颜瑶 李钟琪 编辑:王津 2018-04-08 09:47:27
时刻新闻
—分享—

松坡公园。

  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4月5日清明节,红网、时刻新闻从这一天起,推出“为了民族的复兴•英雄烈士谱”大型系列报道,纪念为了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烈,弘扬传承英烈精神和社会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网时刻邵阳4月8日讯(记者 颜瑶 李钟琪)“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孙中山评价蔡锷如是说。蔡锷将军是从湖南邵阳走出去的著名讨袁护国、再造共和的政治家、军事家,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有人将他誉为当代的周瑜,蔡锷与周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才华横溢,善于把握时局,富于胆识和谋略,然而他们又同样都是英年早逝。蔡锷一生在很多地方留下过足迹,然而他在故乡湖南的痕迹并不多,位于邵阳大祥区蔡锷乡的蔡锷故居留有的便是他童年时分的痕迹。

  “废旧制蔡公去矣,正气昭昭怀典范,开新业锷刃存之,雄心勃勃展鸿猷。”跨过这块石牌坊就由板桥乡进入了蔡锷乡,它不仅起着划分地界的作用,还代表着人们对革命先驱蔡锷将军的无限怀念。蔡锷乡原名蒋河桥乡,90年代人们为纪念蔡锷特改名为蔡锷乡,而后村民修建了这块石牌坊,供后人观瞻。

  蔡锷故居: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漫步在蔡锷村的林荫小道,每一丝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远望蔡锷故居,它背靠蔡家山,屋前是一块200多平米的空地,左前方有一口清澈的池塘,是蔡家当年生活用水的地方,少年蔡锷曾在这里跟着母亲洗过菜、洗过衣、舀过水。

  蔡锷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东朝西,三间正房带一间披屋,结构保留着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特征,为悬山顶土砖、上盖小青瓦单层的普通农舍。故居的厅房十分简朴,厅中的正墙上镶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神龛,神龛底部正中放置着蔡氏历代神位牌,这是蔡锷1904年从江西回家省亲时,用樟树雕刻的。厅中右侧的八仙条桌上展示着蔡父裁衣用过的压条、熨斗和剪刀。蔡锷的父亲正陵公,以缝纫为业;母亲王氏,日则砍柴磨豆腐,煮酒卖饭,夜则做针线,佐夫营生,家境贫寒。

松坡故居。

  “蔡锷是1882年在这里出生的,就是在这张床上呱呱落地的。”在右侧厢房里,讲解员指着一张老旧的木床对游客们介绍道,这便是蔡锷父母的卧室,1882年的寒冬,蔡锷就诞生于此,屋内还陈列着蔡母用过纺车、桐油灯。墙的一侧悬挂着蔡母王氏慈祥可亲的照片,另一侧则是蔡氏后人的全家福。

  左厢房是蔡锷童年时代学习和居住过的地方,室内保存有蔡锷当年睡过的木床,床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张蔡锷1916年讨袁护国时任第一军总司令的巨幅照片,照片的下方和隔门边分别陈列有蔡锷生前用过的鳄鱼皮机密文件箱和将军衣帽箱,为国家二级文物。蔡锷自幼由父亲发蒙,开始识字读书。他白天帮助家人到田里干农活,晚上独自点上油灯,常常读到深夜。他的父亲恐怕他苦学影响身体,每晚限制他只能用一小碟油,但他却偷偷瞒着父亲,满盛菜油,深夜诵读,油尽始睡。“蔡锷将军从小就非常勤劳,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在地里种红薯挖红薯,他的品质和他的家庭和这块清贫的土地是分不开的。”邵阳市原文化局局长刘宝田介绍道。

  披屋为厨房,室内保存有蔡家用过的石碓、石磨、碾米的推子,酿酒的蒸子、锅、缸、碗柜和木质的小脸盆、土垒的灶台。“土灶啊,石磨啊,这些东西我们家全有,都是一样的。”看到这些上世纪的厨具,前来参观的刘大爷倍感亲切。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勾起了老人对往昔的回忆,听着大爷对童年往事的描述,仿佛蔡锷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就浮现在眼前。“虽然他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但是他为中国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他身上的艰苦卓绝的韧性和为实现民主共和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参观完故居后一名游客感慨道。

  2006年,蔡锷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前往故里谒拜和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约30万人次。2013年,邵阳市委、市政府将蔡锷故居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列入“邵阳市十大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5.6亿元。蔡锷故居保护开发建设项目的建成,必将为世人凭吊缅怀蔡锷将军与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纪念蔡锷将军,1943年,邵阳社会各界人士筹集资金、捐赠图书,成立松坡图书馆,成为建国前湖南三大图书馆之一。1996年,筹建邵阳市松坡公园,2000年,对外开放,成为邵阳市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松坡图书馆(老馆)。

  2016年,蔡锷将军逝世100周年之际,蔡锷爱国思想研讨会及“松坡杯”全球诗词大赛获奖作品书法展得以在邵阳举行,现场展出纪念蔡锷的诗词书法作品70余件,并首发《护国军魂》《名人眼中的蔡锷》两本书籍,他的爱国精神、光辉业绩和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国人前进。

  蔡锷生平事迹:护国讨袁 再造共和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诞生于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蔡桥头蔡家老屋的偏房。6岁入私塾,13岁中秀才,17岁东渡日本,自改名锷,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18岁回国与同学参加自立军起义,投笔从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寻求军事强国御辱的道路,1904年毕业回国,蔡锷同蒋百里、张教准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11年,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电邀赴云南新军任职,并编写《曾胡治兵语录》,10月30日发动和领导昆明新军“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大中华国云南都督府”,蔡锷被推举为都督。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巧妙突破袁世凯的层层监视,自北京辗转来到昆明,奋然而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救民国于危难,毅然与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举义,兴兵讨袁,并抱病亲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兵赴川南与袁军顽强作战,最终迫使帝制取消,共和恢复。蔡锷也以再造共和之功,被誉为“护国军神”。

  1916年,蔡锷喉疾恶化,赴日本就医,1916年11月8日病逝世于福冈医科大学医院,年仅34岁。1917年4月,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年少求学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编练新军期间整军经武,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出任一省都督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他既继承了勤奋、俭朴、清廉、澹泊的传统美德;又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浸染,倾力捍卫民主与法治,不惜献出生命。蔡锷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颜瑶 李钟琪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4/08/85957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