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打开窗引领我们穿越宇宙
霍金作品阅读分享会在长沙举行,龚曙光刘兵孙桂均现场分享
3月14日,霍金离世。这位给了无数人以科学启蒙的物理学家,其传奇经历与研究成果,引来一场跨越全球的纪念与追忆。
霍金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带给你怎样的启迪?一场分享会上,“大咖”们讲述与霍金的缘分。
4月14日,霍金离世一个月之后,湘江边的长沙图书馆,龚曙光、刘兵、孙桂均,来自不同领域的三位“大咖”,以霍金读者的身份相继走上讲台,分享各自心中的霍金。
此次分享会由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湖南省图书编辑协会主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省新华书店、长沙图书馆协办。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张天明、中南传媒监事会主席彭兆平、中南传媒总编辑刘清华等出席分享会。
这位智者,就是人类的孤独使者
霍金去世那天,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正在北京,得知消息之后,他一时竟寝食难安,食不甘味。悲痛之处,龚曙光敲下诗歌《活着的另一种方式——致霍金》,痛挽一个伟大生命的离去。
在分享会上,龚曙光再次回忆起与霍金相见的点点滴滴。“时间原本无形,霍金将它坐实。宇宙原本有形,他却告诉我们无边。他打开一扇窗子,引领我们穿越头顶这片无尽宇宙,也给我们另一种视角,探索人生,理解生命。”龚曙光坦言,透过霍金的作品,他意识到,所有世俗之人,自己是自己自由的敌人。而当他亲眼见到霍金的时候,他又得出结论,自己是自己幸福的敌人。
《时间简史》的出版,让霍金这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湖南出版界结下了不解之缘。2018年,是《第一推动丛书》25周年纪念版推出的年份,龚曙光在撰写序言时写道:我曾有幸采访《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他痛苦地斜躺在轮椅上,用特制的语音器和我交谈。聆听着由他按击出的极其单调的金属般的音符,我确信,那个只留下萎缩的躯干和游丝一般生命气息的智者就是先知,就是人类的孤独使者。
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从这些“标签”就可看出,刘兵一定是霍金读者之中最专业的一类。
此次分享会,刘兵远道而来,在现场提出了“懂”与“不懂”两个关键词。“霍金的《时间简史》销量达到2500万册,但很多读者都是只知其名,不懂其内容,其实这很正常。”刘兵说,1985年,霍金第一次访华,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场学术讲座。当时,刘兵还是一位科学史的研究生,由于导师的关系得以到现场聆听。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刘兵用四个字总结那次听讲的感受,“完全不懂”。
参与此次分享会,刘兵特别带来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和《大设计》等三部霍金的作品。“这三本书被称作霍金‘三部曲’,它们为什么能够畅销?因为读者并不看重是否读懂,而是在参与和追求与霍金相关的文化潮流。”刘兵认为,懂与不懂,是阅读的两种状态,但在霍金的作品面前,大多数人的状态是“不懂”。不过,这并不影响霍金对于读者和世界的贡献,“不管懂与不懂,大家都有收获,因为通过霍金和他的作品,我们得以走近物理学,走近宇宙,从而拥抱科学……”
《时间简史》的畅销源自读者的好奇心
25年,49本书。对于孙桂均来说,这是一场“寂寥而坚定的守望”。
作为湖南科技出版社首席编辑,孙桂均在分享会现场讲述了该社“第一推动丛书”的出版历程。
1992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编辑李永平等策划并推出“第一推动丛书”,“立意就是一套搜罗世界顶级科学家们撰写的前沿的、经典的、高端的科学知识普及读物。”
孙桂均是“第一推动丛书”较早的参与者之一,而她所编辑的系列图书之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霍金的系列作品,包括《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以及后来的《黑洞不是黑的》《我的简史》《乔治的宇宙大爆炸》等。
“第一推动丛书,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虽然是面向普罗大众,力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介绍和普及各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但真正愿意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躺在沙发上静静地读它们的人却少而又少。”
如孙桂均所说,霍金的文字版《时间简史》从默默无闻到洛阳纸贵,也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时间简史》突然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销书,其背后的原因真有些不可思议,我们更多地倾向于认为是读者对于霍金以及《时间简史》的好奇。”
潇湘晨报记者 徐海瑞 长沙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徐海瑞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