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援疆二十年,湘情满天山
红网时刻记者 汪衡 吐鲁番报道
【编辑按】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在沙漠生长,胡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在雪山绽放,雪莲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践行援疆梦,他们做到了。今年是湖南对口吐鲁番市开展援疆工作20周年。自1998年以来,八批次60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1000多名柔性人才和4000余人次短期服务人才,先后来到3000多公里外的吐鲁番,为援疆工作作出了贡献和牺牲。
4月20日至27日,中央、湖南省直媒体记者、作家采访团齐聚吐鲁番市,开启了湖南省“援疆二十年巡礼”集中采访活动的征程。5月2日起,红网推出《援疆二十年,湘情满天山》系列报道,全方位报道湖南援疆工作取得的成就和新经验、新变化。
黄敏,1990年生,永州人,湘南学院康复治疗学教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师。2014年8月和2017年2月连续两届参与援疆,现任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同时,她也是湖南援疆队首位“90后”队员。
一场特殊的婚礼
说起黄敏,不得不先提起她的婚礼。2014年4月24日,在援疆前方指挥部的食堂内,她和她的先生彭文广举行婚礼。因为时间仓促,路途遥远,婚礼大部分都是援疆干部人才帮忙布置的。
婚礼结束后,她在日记中写道:“虽然远离双方亲人,没有豪华的殿堂和宴席,但整个婚礼充盈着援友们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我们因此在吐鲁番这片热土上写下了人生中隽永的一笔。”
婚礼一结束,彭文广就匆匆返回部队。而她,没有请一天婚假,继续站在教学一线。
爱情和婚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浪漫与相守的。对于黄敏和彭文广却是思念和牵挂。他们一个在吐鲁番,一个在上海,两个人相隔3717公里,相差2个时差。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相聚的欢愉,没有太多牵手的温馨,也没有太多依偎的甜蜜。但彭文广却每天早上都会准时电话提醒黄敏起床,每天晚上都会在微信上提醒黄敏按时睡觉。
“你应该坚强一点,我在城市的一线守卫祖国的疆土,而你作为一名老师在建设祖国的西部。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呢!”这是彭文广经常对黄敏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黄敏在吐鲁番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黄敏说:“这确实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都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2017年9月,儿子出生了,生完孩子才两个月,黄敏就带着襁褓里的儿子回到了吐鲁番。为了纪念自己在新疆的这段时光,她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叫“串串” ,有点葡萄串串、羊肉串的意思。为了兼顾家庭和援疆工作,她白天出去上课,晚上回来陪孩子,等孩子睡了后再熬夜备课。
每天的日子虽然紧张而又匆忙,但她却跟打了鸡血一样。“因为奉献,所以精彩。援疆之旅,我更多地是学会了历练和坚守。”黄敏说,当第七批援疆任务结束的时候,她毅然选择了继续援疆。她说,既然遥远的西部需要我,年轻的学生需要我,我唯有奉献满腔热血与教学实绩。身为年轻的人民教师,不忧,亦不惧!
“他们一声‘老师’,让我感觉幸福‘爆表’”
4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所学校是湖南全额援建的一所学校,也是吐鲁番市诞生的第一所大学,见证了湖南援疆的友谊,也是黄敏付出辛勤劳动的地方。
“教师节的时候,他们那句‘黄老师节日快乐’,黑板上写的那行‘祝黄老师节日快乐’几个大字,让我感觉幸福‘爆表’。”一聊起她所教的学生,笑容就没有从黄敏的脸上退却过。
黄敏告诉记者,虽然吐鲁番学生医学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却十分淳朴,也十分愿意学。”她说,上课的时候她是他们的老师,下课的时候,她就是他们的姐姐。“他们喜欢跳舞,只要有音乐,他们就会跳起来,看到我也会要我一起跳。”
聊起为什么会陆续援疆两次,黄敏说起了两个细节,正是这两个细节坚定了她留下来援疆的意志——
“刚来的时候,我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走过尘土飞扬的操场,孩子们竟然不知道笔记本电脑。”
“下课时,他们直接喝自来水。他们说,有自来水喝就很好了。”
在采访中,很多援疆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虽是援疆,也是学疆。黄敏也不例外。“这些年,我学会了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汉语普通话,如何了解少数民族孩子的心理,以便教学。而孩子们,也让我更懂得感恩。”
“老师,我们到医院见习啦……”“老师,你在湖南老家还好吗……”“老师,新年快乐啊……”每个寒暑假,孩子们通过微信给黄敏发去实习、打工的感想,询问老师是否安好。
经过四年的相处,黄敏的心已经深深扎在了吐鲁番。黄敏的微信朋友圈几乎被吐鲁番的果子、情谊占据。“援疆不是一时一刻的冲动,而是聚沙成塔的力量,我相信,通过一批批的援助,这里的教育一定能进步。”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