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徐典波 通讯员 殷平
145节巨型钢桁梁“高度吻合”;100多万颗螺丝钉“零失误”;230多米索塔竖起了“新高度”;1480米主跨缔造了“新跨度”……
他和团队创造了中国桥梁的“世界跨度”,为杭瑞洞庭大桥这个“超级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他就是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杭瑞洞庭大桥A1标段项目部总工程师朱立山。
立夏时节,全线贯通的杭瑞洞庭大桥如一道人间彩虹,横卧在洞庭湖的碧波之上,蔚为壮观。
桥高人为峰。在朱立山眼中,自己仅是大桥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感慨:“共产党员应该身先士卒,有成就,才会有幸福感,这只能通过奋斗!”
今年47岁的朱立山,长期专注于“筑路架桥行天下”的事业上。1994年9月,他大学毕业后,成为“路桥湘军”中的一员。领导找他谈话:“你最想去哪?”朱立山回答得很坚决:“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我就去哪儿!”
就这样,他先后参加了铜陵长江大桥、黄山太平湖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10多座大桥施工建设。从一名普通的桥梁现场施工技术员,成长为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江分公司副经理兼杭瑞洞庭大桥A1标段项目部总工程师。
身先士卒,是朱立山的真实写照,在杭瑞洞庭大桥建设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5年,杭瑞洞庭大桥项目处于最艰难时期,技术问题复杂、施工进度滞后。他临危受命,服从组织安排,随后主持项目建设的全面工作。
一张古铜色的脸,两鬓已现白发。他看上去大大超过了实际年龄,“老朱”这个称呼已成了他的代名词。这一切,熟悉他的人看在眼里:他对桥梁事业倾注了真心真爱!
为保证大桥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朱立山一直坚守“一线”。大桥索塔下横梁第一次砼浇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施工节点。当时,他双脚痛风严重,仍然带病上阵,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顺利完成施工任务。看到他一瘸一拐走路,同事由衷感叹:朱立山真是“铁汉”。
项目工地里,流传着一则“带着母亲筑大桥”的故事。朱立山每天6时以前准时起床,只要不出差,铁定在一线督战。可让他忠孝难两全的是,母亲一直病魔缠身,在老家无人照顾。
为照顾母亲,他与妻子商量: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将母亲接到工地,妻子停薪留职来工地照顾母亲。为了大桥建设,他举全家之力,目的只有一个:大桥能优质、高效早日通车。
斗严寒、战酷暑,是路桥人的“家常便饭”。在大桥钢桁梁吊装期间,朱立山带领团队克服罕见洪水、高温酷暑等诸多困难,创造同类桁梁安装的“洞庭速度”。
技术创新是特大型桥梁建设的“核动力”,杭瑞洞庭大桥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大。朱立山集合项目技术骨干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紧紧依靠集团科技创新平台及业主、设计单位的技术支撑,先后对板桁结合加劲梁架设、高大支架平移、无人机架设先导索、低位运梁栈桥等多个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空前成功。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悬索桥锚碇型钢锚固系统支撑定位方法》等9部工法,并获得了《一种空中无轨架设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和设备》等4项发明专利,项目部还荣膺“全国优秀质量小组”。
一生漂泊在外,朱立山带给家乡父老乡亲的,是数不清的荣誉,以及各地群众送给他的称呼:“桥梁专家”“大国工匠”“事业狂人”“热血铁汉”……他说,有过遗憾,但是过得值,余生愿再多修几座大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典波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