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度观察丨双航楼双跑道 湖南临空经济插上新引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金东 编辑:刘威成 2018-05-16 18:22:29
时刻新闻
—分享—

  21世纪,航空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经济,空港经济区是商业与产业的吸铁石,临空经济区必会引领和撬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竞争领域。

                              ——世界“航空大都市之父”约翰·卡萨达

  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

  地处内陆的湖南,走向世界、拥抱蓝天有了更足底气和实力。

  5月16日,闭关7年之久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1航站楼恢复使用,标志着长沙正式迈入双跑道双航站楼运营时代。

  也许是时间的巧合,2017年5月9日,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的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获批设立,至今刚满一年。

  T1航站楼的恢复使用,更像是送给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的一份周岁生日“礼物”。

T1航站楼内部。

  从T1到T2,再到T2+T1

  如果把T1航站楼比作一个少年,那他今年刚好跨过成年人门槛,长大成人。

  T1航站楼建成于2000年,总建筑面积3.2万平米,当初按年旅客吞吐量460万人次保障能力设计,仅仅过了9年时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就已突破1000万人次。随着客流的不断攀升,航站楼保障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开始显现。

  2011年,T2航站楼接过T1航站楼的担子,挑起通达世界、连接内外的重任。与此同时,T1航站楼进入漫长“闭关”期,这一关就是7年。

  这7年,正是旅客吞吐量急剧增长的时期,也是黄花机场客运吞吐量从1000万到2000万跨越的关键时段。

  2016年12月8日,注定成为湖南民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第13个突破2000万人次的机场,正式跻身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从0到1000万,黄花机场走了20年,第二个1000万,用了仅仅不到7年时间。到2017年,这一数字再次刷新纪录,旅客吞吐量逼近2400万人次。开通的航线数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8年3月,黄花机场开通的国内国际航线达到179条。

  与日俱增的航线和客流,让T2航站楼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遇上节假日出行高峰,更考验着黄花机场的综合保障能力。

  横向对比也许感受更为直接。同处中部地区、旅客吞吐量落后于黄花机场的武汉天河机场、郑州新郑机场,早已进入“双航站楼双跑道”时代,天河机场甚至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三个航站楼的机场。

  停用7年之久的T1航站楼回归重启,可谓正逢其时。其年6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直接将黄花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拉升至3000万数量级,有效补齐航站楼面积、安检通道、近机位数量不足的短板。

  更值得期待的是,继T1、T2后,黄花机场航站楼家族将添加新成员。

  今年年初举行的长沙市两会,明确提出年内启动黄花机场T3航站楼建设。相比T2航站楼,规划中的的T3新航站楼的面积大了约2.5倍,可满足2030年6000万客流需求。

T1航站楼全面推广“智慧出行”自助值机模式。

  崛起的空港城

  显然,一座机场航站楼的重新启用,意义远不止于满足客流。

  据国际民航组织研究,机场旅客吞吐量每增加100万人次,可带动地方GDP18.1亿元人民币,直接带动就业3500人。民航业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1:8,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为此,有人把汇聚了巨大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机场,比喻为“空港城市”。

  世界“航空大都市之父”卡萨达则认为,在海运、内河航运、铁路和高速公路之后,航空是大都市发展“第五波浪潮”。

  从这个意义上讲,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300万人次的黄花机场,对于长沙乃至湖南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个客货转运中心的简单范畴。

  这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得到了呼应。2017年5月9日,在诸多城市纷纷规划申报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激烈角逐中,长沙脱颖而出,以黄花机场为依托,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设立。

  基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及产业现状,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十分明晰,排在首位的是长江经济带空铁联运枢纽功能,契合了湖南交通得天独厚的优势:磁浮快线串起高铁站与机场,武广沪昆两条高铁大动脉境内交汇,京港澳沪昆高速穿境而过,属典型的空港高铁联动区域。

  在示范区获批效应鼓舞下,一批大项目纷至沓来。海南航空、太古飞机、天羽飞训、圆通速递……半年后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招商推介会上,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一举签下15个临空偏好型项目,揽获300亿大单。

  初夏时节,从长沙高铁南站搭上磁浮快线,沿劳动路走向一路向东,上黄兴大道,转机场高速方向继续前行,一座以黄花机场、高铁南站为双核、空铁交通走廊为轴线的临空经济示范区轮廓尽显。

  正如有媒体比喻的那样,长沙发展版图上,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犹如左翼,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是右翼,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就是这一右翼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空经济示范区本身也明晰了路线图:到2025年,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航空运输相关的直接经济增加值400亿元,带动周边产业经济增加值1600亿元。

  以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新跑道,湖南的外向型经济正加速飞向世界。

长沙临空经济区。(资料图)

  内陆省份变身开放前沿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提出打造临空经济区的城市有数十个之多,可见各地对临空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省份来说,发展临空经济已成为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尤其对内陆地区而言,临空经济成为补齐外向型经济短板、形成对外开放高地的一次难得机遇。

  最典型的城市莫过于郑州。

  2011年10月,当时全国第13个、内陆首个综合保税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富士康代工生产的苹果智能手机开始源源不断地从中原腹地的农业大省飞向全球,带动河南外向型经济连年高速发展。

  相比沿海开放省份,地处中部的湖南仍然是开放型经济的洼地。

  但洼地往往意味着潜力和机会。长沙临空经济区已经将湖南推向开放的前沿。

  2017年12月底,湖南首条国际全货运包机成功首航,来自越南的海鲜,可以在8小时内送上长沙市民的餐桌;地处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综合保税区,尽管封关运行时间不满一年,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预计今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2020年将实现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

  立足“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湖南,正在由“内陆大省”加速向“开放强省”迈进。

  若干年后,长沙或许会跟迪拜、法兰克福一样,聚集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端商务人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物流、商贸中心。

  红网时刻记者 张金东 长沙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张金东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5/16/85076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