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5月21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罗雅琪)“对饥饿的恐惧是当时最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5月19日上午,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陈文胜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说,1978年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从1958年的303公斤到1978年的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民以食为天,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开始怀疑‘一大二公’集体化的合理性。”陈文胜说,因此,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样,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开始大胆探索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陈文胜用“告别饥饿”“告别短缺”来形容那个时期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核心是解决温饱和贫穷问题。如果全球人口大国不解决吃饭的问题,所有的改革都无从谈起。”
陈文胜介绍,湖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从联产计酬到联产承包的发展过程,在探索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进程中,推进农业的家户经营模式最终建立,使制度创新成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社会结构的转型和重构。
“改革让中国最贫穷的农民、最落后的农村最先发展起来。”陈文胜认为,让农民获得如此大的改革红利,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来源:红网
作者:罗雅琪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