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张珍 长沙报道
“有了省里专家给我们指导,技术上再也不愁了。”蔬菜棚里来了省科技专家,让浦口镇浦缘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黄建明打心眼里高兴。黄建明所说的专家,就是科技特派员梁成亮。作为科技特派员的两年时间里,梁成亮带领团队扎根农村,为浦口镇蔬菜种植大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与农户的“无缝对接”。
2005年初,湖南首批4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奔赴湘西大山深处,播撒科技致富的“种子”,由此拉开了科技服务“三农”的序幕。2008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全面铺开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多层次,农业、工业、医疗、文化全方位的选派服务体系。
去年底,湖南省委印发“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支持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扶贫、扶智、扶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担任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特聘专家等,派出期间保留原工作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务职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满满“干货”让科技特派员在下乡期间安心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打通扶贫、扶智、扶业“最后一公里”。
向目进是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在保靖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期间,他致力打造稻花鱼支柱产业,组建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18家,探索出“村委会+养殖合作社+养殖户+建档立卡户”的运作模式,开办培训班16期,授训学员1500人次,培训技术骨干52人,成立乡土人才队伍。养殖户不仅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经营理念也有了转变,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促进传统稻鱼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2017年,年产稻花鱼200吨,产值1000万元,高标准示范田实现亩产鲜鱼80斤,每亩新增产值达2000余元,使665户建档立卡户,2839人实现稳定脱贫。
科技特派员们从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贫困落后地区“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与此同时,也获得群众的认可和点赞,“多亏了这些专家,我们合作社收成越来越好,效益也明显提升了。”目前,稻花鱼产业已成为保靖县的一种特色产业。
“与其说是我发掘了保靖黄金茶,不如说是黄金茶成就了我”,省农科院李健权感慨,从科技特派员到科技副县长,他在保靖县主导建起了优质高效茶园示范基地,争回了进入市场“身份证”的工商名称核准,以延伸黄金茶产业链创新了“网格化精准产业扶贫”模式。“不仅收获了科研方面的成果,更收获了内心的满足。”
自2005年以来,湖南先后选派了2.3万余名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基层开展科技创业和医疗服务。数据显示,仅2016—2017年,各级科技特派员共主导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918项,引进推广新技术1952项、新品种2221项,创办、领办、协办农业类企业273个,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382个,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2万场次,培训农民113.2万多人次,服务带动农户12.1万多户,帮助受援对象增收19.8亿多元。
在今年召开2018—2019年度科技特派员选派动员部署会上,省首批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宣布成立,51个贫困县(包括已脱贫摘帽的洪江区、武陵源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全部到位,他们将以团队式、成建制服务的崭新面貌为贫困县提供人才对口帮扶。实现每个贫困县有1个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每个贫困村有1名科技专家(包括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等)联系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等工作。2019年后,科技专家服务团将推广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
从科技特派员到“升级版”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在三湘大地发挥科技的力量,助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张珍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