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提振乡村教育 永州出了个“第一校长”

来源:红网 作者:唐富平 编辑:王津 2018-06-01 10:44:41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31日,“第一校长”吴春来赶到凡龙圩学校陪孩子们共庆“六一”儿童节。

  红网时刻永州6月1日讯(通讯员 唐富平)在国家大力提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的今天,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成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切实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等两类学校发展滞后的问题,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

  乡村教育问题历来就受到各界的关注。在党的十九大上,把乡村教育明确为今后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支撑。作为2017年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永州市东安县近年来就如何办好乡村教育、拉近城乡教育的水平,进行了许多创新实验性的尝试。5月31日,记者探访东安县凡龙圩学校,发现这所农村学校在短短一年间早已脱胎换骨,无论学风、校风还是各项成绩指标均受到了各方的交口称赞,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关注和推介。

聘书。

  “第一校长”:首创永州新头衔

  近几年,东安县的教育发展变化很大,无论是学校硬件建设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曾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但不能回避的是,和全国各地一样,这里的很多农村学校教育理念仍然没有转变,校长“守摊子”的情况比较普遍,工作难以推进……东安县的教育局长唐德光把这些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7年2月的一天,永州市教研员吴春来到东安县调研。在与东安县教育局局长唐德光交谈中,说出了自己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担忧和改革设想,引起了唐德光的共鸣和重视。一个大胆的想法像电光火石般迸发出来:既然有此共识,何不聘请吴春来来凡龙圩学校担任“第一校长”,就像现在很多的驻村“第一书记”一样,通过他们的理念、学识、经验和资源等来推动改革,帮助乡村学校实现快速的蜕变呢?

  虽然吴春来身负全市语文教改的重任,但经过慎重考虑后,他还是接受了这个挑战。很快,东安县教育局经过党委会讨论,通过了聘请吴春来担任凡龙圩学校“第一校长”的决定,向吴春来发放了聘其担任“凡龙圩学校第一校长”的聘书,期望此举能为全县教育改革特别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作出有益的探索。

  “当时,确实也想了很多,接受了这个聘书,意味着要担起这副担子。凡龙圩学校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己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一所学校吗?其次,身边有很多人,包括家人和同事,都提醒自己,这绝不是一件轻松就能做好的事情,万一没搞好肯定会招致非议。最终,我还是没有克制住自己的冲动,我出生在偏僻、落后农村,心存着乡村教育的情结,我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建成一所教师敬业、学生乐学,有文化、受尊重的农村学校,让农村孩子在优质教育中成长发展。”一年之后,吴春来回想当时接受聘请时的心情时,这样说道。

凡龙圩学校前后对比。

  “文化养心”:重塑村校新感觉

  3月,吴春来在不影响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走马上任“第一校长”。凡龙圩学校毗邻永州市区但远离县城,全校近300余名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一应俱全,但自带的农村学校印痕却非常深刻:学校被农田、农舍合围,基本上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孩子,7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多年来教学成绩落后,校长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的良策而显得有心无力;因优秀生源严重流失,导致教师严重超编、人浮于事,工作中少有人用心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上完课便走人;学生厌学现象尤其严重……作为一位在全国语文界都有一定知名度的语文教学专家,教学、命题、阅卷、评课都是一把好手,但他能管理好一所农村学校吗?

  作为不拿一分钱额外工资的“第一校长”,吴春来的职责是无偿为学校改革把脉,指导、督办学校的各项工作,而原任校长负责具体执行,将学校领导班子取得共识的规划任务逐一落实。“第一校长”付出的代价,除了自己的智慧、学识,更是大把的时间、精力和体力。自2017年3月起,吴春来一次又一次从市区出发,来到30里开外的学校“上班”。每周沿着这条乡村路往返两三次,完整经历了路旁的庄稼由绿变黄、由小苗而收获的过程。如果不是心中满溢的爱与梦想,一般人恐怕难以坚持。

  从进校开始,吴春来就“咬住”了文化:他用时3个月作词,谱写出一支融进校风、学风的校歌,并找到专业人士免费谱曲,现在校歌每天第一节课都在班级里唱响;学校正在建设校本课程,由他带领教师编选60首教材之外、富有家国情怀的诗歌并亲自录制,将让每个学生人手一本,进而养成晨诵、午读、暮省的习惯;班级建设各自的班级文化;学校专门设计制作校徽,作为对学生的奖励……这位“第一校长”希望通过校园文化、楼道文化和校本课程的“文化三度空间”,将无形的文化唤醒与有形的文化濡染相结合,给缺少文化的农村校园进行“加注”,因为“文化是养心的”。

  新学期开学后,原先脏旧的楼体经过粉刷焕然一新;楼道挂上了18个镜框装裱的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那都是吴春来跑到长沙向自己的大学老师求来的;刚刚启用的新校门给学校增添了几分气派——那是暑假里,他花了十几天时间,跑店跟老板砍价定样,用最少的钱为学校更换的“脸面”。虽然这些变化都不需动大工程,但让校园多了些“文化”的味道。

  吴春来认为,“学校是一个专门承载文化、传承文化的场所,文化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以学校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好比一个人仅仅是一个皮囊在社会上飘荡。当然,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空洞的,它必须有现实的抓手,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载体来体现。”

课堂上。

教师座谈会。

  “五多课堂”:构建教学新秩序

  正式履职后,吴春来把“主战场”放在深入课堂听课抓教学改革上,这是他的长项。以前的课堂,学生在下面吃东西、说话,教师就在一片乱哄哄中讲自己的课,而且学校没有任何教研活动。所以,构建秩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吴春来推出了“五个一工程”规范办学、提振士气:一周一次教研促教学、一学期一本教育专著促教研、一学期一次外出促进步、一学期一次展示促成长(学校每学期出一本杂志)、一间书屋关爱促和谐(校内辟出一间教室作为乡村教师书屋,现已配备了空调柜机、欧式紫色布艺沙发、纯白铁艺圆桌椅和一些书籍,让乡村教师在这里喝着咖啡读书和谈论),最终建设一所受社会尊重的最美乡村学校。

  其次,吴春来用最平实的提法和做法,带着教师大力推行“五多课堂”:多到学生中去、多让学生展示、多让学生提问、多让学生讨论、多让学生思考。现在,“五多”课堂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纲领”,而且作为市级教研员的吴春来,还时常亲自给这里的农村学生上示范课,学校教学取得了可观改变和可喜成绩。

  另外,吴春来以“第一校长”的身份与学校行政领导约法三章:要做教学的先锋、人格的榜样、行动的巨人,要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周一至周五,学校内严禁打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每位行政成员要蹲点一个班级,关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在带领大家转变理念、凝聚共识的同时,他还为学校班子成员、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制定了详细的考评、奖励方案,由此调动起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教学新秩序的过程,是困难的。因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意味着要改变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需要克服很多的不良习惯,这一点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容易改观。经过一年的坚持,现在学校的风气相当好。这也是很令人欣慰的一点。”

吴春来与学生在一起。

合唱艺术团成立合影。

  “一点教育”:焕发多元新气象

  紧接着,吴春来为学校提出了“一点教育”,就是要教师高尚一点、纯粹一点、无私一点、诚信一点;让学生自主一点、自由一点、发展一点、个性一点。

  欠身鞠躬和一声“老师好!”的问候,是在凡龙圩学校碰到每一名学生时都会有的礼遇。懂礼貌,对这些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颇为难得的教育效果。第一校长带来的一系列由外而内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让凡龙圩学校的教风、学风在一个学期内就变了样:教师有了精气神,愿意并专注于工作了;在激励机制下,紧迫感、自觉性加强了,上课认真了。学生在学校逐渐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变得有礼貌、爱读书、课堂上敢回答问题和展示自己了。

  在2017年上学期进行的期末教学检测中,凡龙圩在全县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进步幅度排名第一。更受鼓舞的是,吴春来诚邀家长监督学校教育和学校发生的变化,让家长们有了信心:今年学校六年级毕业生基本都留下继续读初中,而以前是要流失掉一半的。

  吴春来从县教育局为学校争取了重建校门和新增多媒体教室的资金立项。本着“不轻易向局里要钱”的原则,他又从社会寻求帮助:建立了凡龙圩教育基金会,用以奖励辛勤工作的教师和品学兼优或进步较大的学生;通过自己市民盟成员的身份寻求资助,为学校图书室充实了1000余册图书和许多书架。

  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学生一样拓展兴趣、多样发展,是吴春来一个强烈的意愿。他在学校组织成立了“凡之声”合唱艺术团、“龙之形”书法美术社团和“圩之美”文学舞蹈社团,这些兴趣培养在永州市的乡村学校都创了“第一”。“每天都有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内容,使绝大部分在校住读的学生课余时间充实起来,才能成长出来。”吴春来说。

  吴春来还想让学校更快发展。他感觉学校班子成员和教职工的潜能还没充分发挥出来,就向县教育局建议在凡龙圩学校实行校长、班子成员全员竞聘,再进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竞聘,在全县率先为农村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趟路试水。暑假中,竞聘如期举行,共有13人竞聘正、副校长及主任等6个岗位。通过竞聘上岗,学校“收获”了一名县语文骨干教师来做教学副校长,并成为了吴春来办学的得力助手。这说明,吴春来的做法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赞赏,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成为农村学校的“第一校长”,就像众多驻村“第一书记”一样遍地开花,共同为中国的乡村振兴献计献策、亲力亲为。

来源:红网

作者:唐富平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6/01/8465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