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考年年迎来送往众多莘莘学子,但每个人却对高考有着特殊的情结和表达。红网、时刻新闻发出“关于高考,你有什么故事愿意和我们分享”的征稿后,不少市民积极参与,讲述了属于自己的高考记忆。
在众多来稿中,红网择取了几个故事与大家分享,推出“我的高考记忆”特别报道。故事的主人公有的追忆了自己的高考时光,有的分享了有关高考的故事,或许这份独家记忆中有遗憾、有自豪、有欢乐……但不论是哪个年代的,无论是怎样的感受,这都是我们的高考、我们的青春。
1990年上半年,我正在衡东二中进行高考前紧张的复习。学校坐落于古镇杨林,连绵起伏的四方山下,清澈悠然的洣水河畔,风景秀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古镇老街尚存,青石板街道,规模不小,店铺林立,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曾经的繁华隐约可见。学校在新街,从通往攸县、茶陵、安仁的省级公路往两侧延伸,距老街约500米。主街的一半是学校,赶集就在校门外,不赶集的日子街上行人很少,我至今仍认为那是一处安心学习的绝妙所在。
4月初接到父亲电报,说旅居台湾的二伯回乡省亲,要我回去见面。二伯与家中失去联系达40余年,直到1989年辗转收到我父亲去信,“反复阅读,喜极而泣”。于是海峡两岸鸿雁传书,随即决定回来团聚。待我坐一天汽车回到家中,二伯已经先行抵达,我们一见如故,他拉着我的手好久不肯松开。
我和哥哥陪了二伯三天。哥哥长我三岁,高考落榜后因家庭困难不得不放弃复读,心情一直很抑郁,加上春节前和相恋两年多的女朋友分手,本来话不多的他更加沉默寡言。但那天晚上他特别找我谈心,问了复习情况后,他说“家里因供我们三姊妹上学而一贫如洗,父母亲常被别人笑话。我们家不能只出三个高中生,你的成绩还可以,一定要努力考出去,为全家争一口气!”我知道这话的分量,即将到来的高考对我们全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顿时感到周身热血沸腾。5月底的一天午餐后,当我在寝室门口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我的堂叔兼三姨父刘福生时,感到非常吃惊。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主动说是到草市镇做防水施工(他那时经常做)经过杨林,就顺道来看看我。堂叔对我问长问短,特别问我生活费够不够、有没有什么困难、想不想回家。我告诉他,自己生活费足够,没有什么困难,偶尔有点想家。堂叔讲了几句鼓励的话,特别说“你家里一切都好,不必挂念,安心复习迎考”,然后就叫我早点午休,转身离开了。
6月下旬的一天晚自习前,班主任杨老师在篮球场边问我:“学校决定高三从7月1日起放假,5日下午到县城集中备考,你打算回家吗?”我回答说打算不回家而是在学校度过考前假期,老师马上表示赞同,叮嘱我好好休息,不要太刻苦,还邀请我到时去他家做客。我和一帮同学留在了学校,几乎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象征性地翻翻书,下午打打篮球,舒舒服服地度过了这难得的假期。
紧张的高考后,7月10日一早,我们从县城回到学校,各自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大部分人紧张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兴奋写到了脸上。面临着与同窗三年的同学分别,互相说着祝愿、多联系以及“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话,寝室里一时热闹起来。不知什么时候杨老师也来到寝室,这里看看哪里看看,微笑着和我们道别。他来到我的床边,对我说:“路上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玩水,你父母等你早点回家。”我以为这是老师对所有学生的叮嘱,虽然口头应承,却并未太在意。
经过一路颠簸,我于当天下午在石湾镇下车,挑着沉重的行李往车站附近的舅爷爷家走去,想先寄存一部分等下次来挑。在门外菜园边遇到舅奶奶,她问我:“你哥哥的事知道了吗?”我说不知道啊,她说“你哥哥死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4月初我和哥哥一起陪从台湾回来省亲的二伯有说有笑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鼓励我努力学习的话还言犹在耳……
我是哭着走回家的,四五公里的路上,遇到好些认识的乡亲,他们无一例外安慰我,要我注意安全,因为路边有很多水塘。待我回到家中,发现我们家笼罩在悲伤之中,平日乐观豁达的父亲一下苍老了,母亲正以泪洗面,几个亲戚在陪着他们。身怀六甲的姐姐哭着诉说,5月下旬,哥哥在为一个表哥接亲途中的船上,因大雾而发生撞船事故,站在船头的他不幸落水身亡。父母为了不影响我复习,不仅对我封锁了消息,还委托堂叔特意赶到杨林镇,求老师设法让我高考结束前千万不要回家!
我赶往对面的镜湖山上,跪倒在哥哥的新坟前,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至今仍然难以释怀。
(作者系衡阳市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刘忠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忠平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