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英雄烈士谱】谢士炎:多少头颅多少血 续成民主自由诗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梅花 罗兴湖 编辑:陈纲 2018-06-11 10:07:5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4月5日清明节,红网、时刻新闻从这一天起,推出“为了民族的复兴•英雄烈士谱”大型系列报道,纪念为了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烈,弘扬传承英烈精神和社会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谢士炎。

  红网时刻记者 李梅花 通讯员 罗兴湖 娄底报道

  1948年11月19日清晨,南京水西门外国民党陆军中央监狱大门外响起了一阵阵枪声,5位蒙难者倒下了。其中有一位叫谢士炎,当时的公开身份是保定绥靖公署军务处少将处长。

  他是一位国民党将军,却选择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并为此而英勇献身。

  能文善武的爱国战将

  谢士炎,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陆军少将作战处长,祖籍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双江村厚堂冲。1912年2月19日诞生在与双峰荷叶毗邻的衡山县新桥乡田垅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因4岁丧母、7岁丧父后,在衡山失去了依靠,又回到原籍,由祖母与叔父母抚育成人。

  谢家为国民党陆军将官门第,叔伯兄弟中有9人曾毕业于军官学校,其中有6人成为国民党高级将官。1926年秋,谢士炎抱着“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目的,投考了国民党“军辎学校”,开始了戎马生涯。在校期间,他不仅军事成绩优异,且通俄、英、法3国文字,立志于“报效国家”。

  1937年夏,谢士炎在陆军大学毕业,正逢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他目睹国土沦丧、民众遭受惨杀和蹂躏,悲愤不已,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乃尽一个军人的天职,奋袂而起,毅然请战。其时,他在浙江出任第三战区的步兵团长,仅率1个团的兵力,与日本侵略军1个旅团作战,由于他勇敢善战,取得了衢州之役的胜利,伏击歼敌1400余名,并击毙了日军1个旅团长。

谢士炎的入党志愿书。

  弃暗投明的生死抉择

  1946年,谢士炎先后在第十一战区长官部、保定绥靖公署任少将作战处长。这时,蒋介石已发动内战,众叛亲离,谢士炎清楚地看到了蒋家王朝的穷途末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作出抉择,决心弃暗投明,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怎样寻找共产党组织呢?他决定去找位老朋友,即第十一战区外事处副处长陈融生(系中共地下党员),以便将自己拟订、并经蒋介石批准、即将执行的《国民党第六战区进攻张家口的作战计划》密投到中共中央叶剑英将军手里。

  当时,陈融生正接受中共地下党的指示,担负侦查国民党在张家口方向作战情报的任务。他虽然利用自己在国民党的合法身份进行了多方侦查,但始终未接触到作战机密。一天晚上,正当他苦无良策时,谢士炎闯进门来,用枪口对准其胸口逼问他是什么人,心里十分紧张,暗想:是不是自己的身份被发觉了呢?于是,陈融生缄口不言,闭上眼睛,听候对方处置。

  持枪人打开电灯后,陈融生定睛一看,发现这位鲁莽威逼者原来就是朝夕共事的好友谢士炎。他顿时松了一口气,但谢士炎的枪口仍紧逼在他的胸前,并威逼陈融生替他送出一份东西,如不答应,就要同归于尽。陈融生是战斗在敌人心脏多年的中共地下党员,在没有完全弄清对方的来意之前,不敢吐露真情,只好敷衍应付其事,唯唯诺诺。

  谢士炎看到陈融生仍不吐露真情,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陈融生和他一起将这份进攻计划送到叶剑英将军手中。

  在谢士炎的配合掩护下,陈融生巧妙机智地将情报送到了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徐冰手中。徐冰看后,立即转呈叶剑英。10多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张家口战斗中取得辉煌战果,证实了情报的准确性。

  此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利用谢士炎的合法身份,在北平第十一战区展开地下工作和兵运工作。谢士炎为自己能够真正为国为民出力而深感荣幸。他还巧妙地将胡宗南部准备突袭延安的情报及时报告到中共中央,使党中央得以有充分的时间转移,后又将蒋介石对全国的军事部署情况完整而及时地通过地下党组织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严格考验,中共党组织认为谢士炎已成长为自觉地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战士,决定考虑发展他入党。不久,谢士炎向中共地下党组织正式递交了自传和入党申请书。

  1947年2月4日下午,谢士炎的住室里窗帘紧锁,墙上挂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桌子上燃着一支红烛,叶剑英亲自到现场监督宣誓。谢士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誓词稿,举起右手,对着党旗宣誓,然后把誓词呈交叶剑英。叶接过誓词,递给在场的同志传阅后,又借烛火,把那份誓词烧掉,以示不留痕迹。

  就在当年的9月26日,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共谍”案。第二天,谢士炎等一批共产党员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到严刑拷打,历尽种种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

  1948年11月,就义的时刻到了,谢士炎挥笔写下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他从容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36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梅花 罗兴湖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6/11/84389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