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曾经是瘾君子,如今是戒毒“活范本”;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游走在危险担当之上;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本与“毒品”二字毫无瓜葛,却为了这片“净土乐园”成了禁毒先锋……他们和他们都有哪些故事,不妨一起来听听。
红网时刻 记者 王敏 衡阳报道
祁东渔鼓根植于民间,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不少渔鼓艺人将禁毒内容融入渔鼓,在街头巷尾上演着禁毒大戏,掀起了全民禁毒的新高潮。
邹华春就是其中的一位。从业十几年来,他参与创作、编导、主演了《慈母泪》《无底洞》《鸳鸯镯》《千家粮》《黑色运输线》等系列以禁毒为题材的禁毒渔鼓节目,在全县巡回演出上千场,受到了祁东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和赞誉,为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已是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曲协副主席、祁东县禁毒协会副会长的他依然活跃在祁东曲艺界,不断创新使渔鼓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重新焕发活力,又以祁东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禁毒宣传带进了千家万户。
上世纪九十年代祁东城乡刮起了一股“渔鼓风”,当地的百姓熟知渔鼓艺人的名字,他们是祁东百姓心中的“超男”、“超女”,邹华春绝对是其中响当当的名号。
在邹华春的工作室,挂满了他这十几年来参加各类大赛获得的奖状和奖杯。
禁毒渔鼓小品《无底洞》荣获“第六届中国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禁毒渔鼓《鸳鸯镯》荣获“湖南省五五普法文艺汇演金奖”;禁毒渔鼓《千家粮》荣获“第三届湖南省曲艺大赛表演金奖、最佳创作奖”......
“目前为止,最让我得意的作品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现代禁毒渔鼓戏《慈母泪》。”邹华春介绍,《慈母泪》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亲情与现代文化元素,讲叙了善良、憨厚的农村青年牛猛被毒贩一步步引向犯罪深渊,年迈的母亲哭坏双眼,跨越数省,受尽千辛万苦与儿子牢内相见的故事,作品深刻阐述了毒品给家庭、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讴歌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慈母泪》不仅在祁东全县进行了巡回演出,还在云南的民族大剧院连演了十七场。“在云南演出完,离开的时候,话都说不出了。”邹华春语带自豪,“当时的观众称赞道‘20的流泪,30次的掌声,50年没听到的渔鼓,一生一世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
由于历史原因,祁东县外流贩毒问题比较突出。邹华春的一位朋友便曾因吸食、贩卖毒品被处决,原本幸福的家庭也最终落得妻离子散。
这件事对邹华春的触动很大,也因此成为了他创作禁毒渔鼓作品的源泉。他希望,以跌宕的故事情节,熟悉的乡音俚语,动听的渔鼓唱腔,去感染观众,使观众在掌声和泪水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曾经的一次演出结束后,邹华春在后台见到了一对老夫妇,老夫妇拖着孙儿跪在地上向他哭诉,希望他能多进行禁毒渔鼓的演出,劝教世人不要吸毒。
对于毒品的深恶痛绝,邹春华的言语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我甚至告诉儿子,你可以对社会无用,但不能危害社会,如果沾染毒品,我就当没你这个儿子!”但是令邹华春很欣慰的是自己的付出有成效,“这几年,祁东的社会风气明显转好,吸毒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如今,邹华春在祁东县城开设了一个曲艺茶楼,不定期上演禁毒渔鼓,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禁毒宣传基地。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敏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