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4月5日清明节,红网、时刻新闻从这一天起,推出“为了民族的复兴•英雄烈士谱”大型系列报道,纪念为了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烈,弘扬传承英烈精神和社会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网时刻记者 汪衡 实习生 罗翠 综合报道
说起李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唐朝大诗人。但今天要介绍的李白,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他是电影《密战》中的主人公“林翔”,他是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之一。
李白(1910年5月-1949年5月7日),又名李朴、李侠、李华初、李静安。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革命征途;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战斗生涯;21岁接触无线电,从才疏学浅的贫苦农民,到驾轻就熟运用汉字、英文,掌握电讯技术;革命胜利前夕历经敌人严刑拷打,始终不吐实情,严守党的机密;遭遇敌人迫害,年仅39岁……
上海与延安的“空中桥梁”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李白被派赴上海开展地下情报工作。当时的上海已沦为“孤岛”,李白俨然位于敌人心脏,任务之繁重与艰巨可想而知。
抵达上海后,李白化名李朴,住进贝勒路(现黄陂南路)148号弄堂里一间14平方米的小阁楼。为保证李白安全,上海党组织选派了纺织女工裘慧英做李白的“妻子”,两人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爱情,后来正式结为夫妻。
1938年春,李白所负责的秘密电台正式启用,但灯光的亮度、电键的声音、电波导致附近居民的电灯忽明忽暗。李白把发报机的功率降至30瓦,但功率太小发出的电波微弱,难以传达到2000多公里外的延安。经过反复研究,李白终于摸索出一套发报规律,他用收音机的天线作掩护,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察相对较少的零点至四点之间为通报时间。
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终于架起来了。当时电台功率很小,但仍能把电报发到千里之外的延安,而且信号清楚。解放后,苏联情报电讯专家采访裘慧英,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到不可思议。
党中央的指示经李白的传递至上海及华东,各地日军动向也由他报告至延安……直至1942年9月,李白的秘密电台未发生失误,红色电波为抗战立下特殊功绩。
历经折磨坚守“党的机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上海的西方租界区,上海形势日益严峻,日军占领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电台只要开机就面临暴露风险。
1942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深夜,日特机关确定电台方位后,突然砸门闯入。李白听到一楼有动静,用极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又拍三遍“再见”暗示远方战友,随后将发报机藏在地板下面。裘慧英也匆忙收拾现场,铺好被子假装睡觉。
狡猾的特务进来后首先把手伸进被窝,发现是凉的,再抓过他的手指仔细看,接着又敲地板,发现有两块声音异常,从隔层里搜出了电台。
在宪兵司令部里,特务对李白夫妇严刑拷打,逼问李白:你到底是受延安指派,还是重庆方面(国民党)指使?原来日本人并没有掌握情况,李白一口咬定自己是做生意的,电台主要用来了解商业行情。当时的确有不少这样的商用私人电台,日本特务一时无法断定真假,只好先将裘慧英放了。
经多方营救,1943年5月,李白终于获释。回家时,他的脸已肿得变形,裘慧英都快认不出他。但他见到妻子的第一句话是:“同志什么时候来?我希望早点工作。”
30多个小时里经受36种酷刑
1943年5月,李白出狱后,被敌特严密监视,无法开展工作。但他在狱中的表现,使敌人误以为他是个与重庆方面(国民党)有关系的商人,想把他网罗过来。在党组织认可后,李白将计就计答应了敌特的要求,前往浙江淳安县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当报务员,并利用这一电台向党组织发报。
1944年秋,抗日战局处在大反攻的前夜,情报工作更显重要。李白的组织关系已转到上海地下党领导人潘汉年的华中情报局,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报务员。这是一个特殊的情报机构,掌握各地日伪和国民党前线战场上的情资,其中不少是核心机密和军事情报。
由于李白机智沉着,又特别擅长无线电技术,很快就得到赏识进入机要处工作,能够率先看到全国各地发来的内容。从此,他利用职务之便,为党传送日、美、蒋之间的大量情报,为制定抗战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1948年春,在毛人凤的操纵下,以毛森为头的上海特务组织加紧对地下党组织破坏。12月29日晚,李白在向党中央拍发长江防务等情报时,被敌人测出电台位置。在敌人重重包围中,李白镇定地发完电报,销毁了密码。当晚,敌人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对李白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一共使用了老虎凳、拔指甲、灌辣椒水等36种酷刑。
1949年4月22日,李白在狱中写了一封家书给裘慧英,叮嘱她好好抚养小孩,这封信成了李白最后的绝笔。
1949年5月5日,蒋介石向毛人凤下达了最后处置指示:“坚不吐实,处以极刑。”1949年5月7日晚,毛森亲率特务将李白等12位中共党员押往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离上海解放的日子不到20天。
李克农建议把李白事迹搬上银幕
1949年8月,上海为李白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克农始终怀念李白,并建议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1958年,以李白为原型,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轰动全国。
1987年,上海市虹口区建立了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李白被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明委命名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上海市出版了《盛世慰英杰——纪念李白烈士牺牲六十周年图文集》,并于李白的牺牲日(5月7日),举办了解放60周年暨纪念李白烈士牺牲60周年大会。
2010年6月12日,李白的家乡浏阳对其故居进行了全面修复,设立了李白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展,举办了“纪念李白烈士诞辰100周年”等系列活动。
2017年11月,以李白烈士为原型的大片《密战》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上映后,口碑一路飘红。
李白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就如何电影的名字一样,永不消逝。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罗翠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