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7月1日讯(记者 龙琦 通讯员 姜杨敏 杨秀文)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在走过大半个地球后,李红波这位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后最终将事业和生活的新起点放在了湖南株洲。和经商创业不同的是,李红波选择了进入企业创业,成为了“中车株洲所”的一名科研青年。
博士后被中车株洲所开放的平台筑巢吸引
“来株洲之前,就知道这里是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创造了中国速度。”说起那时对株洲的印象,1985年出生的李红波如是说。2012年,李红波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博士毕业后,又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CAPS中心攻读博士后,2015年入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2015年,已经2年多没回家的李红波特别想家,于是回到河南驻马店老家探亲。却发现父母已经年迈,身体日渐衰微,作为子女他决定回国发展。此时,自己株洲籍学弟刚好也回国,向自己推荐了中车株洲所。“通过几次的交流之后,觉得这个工作平台很开放、有前景,就下定决心来株洲了。”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株洲田心是个用放大镜也找不到的地方,然而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史上,田心却是一方圣地,这里不仅仅是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摇篮,改革开放以后,这里也是中国第一台高速动车动车组、第一台大功率交传机车、第一台低地板车辆、第一台磁悬浮机车、全球首列智轨列车等著名轨道交通产品的诞生地。这里也成了李红波一展专业技能和创业抱负的地方。
开放的晋升渠道,创业有的放矢
上世纪八十年代,株洲所482人靠上级拨款维持正常的工资发放,而另一方面,多年开发的科研成果却被当成“贡品”,静静地躺在了实验室。有些工作了20年的科研骨干,工资收入还比不上所门外一个摆小摊的。“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这个火遍全国的冷笑话也成为研究院所面临的困境。90年代,改革往纵深推进,株洲所鼓励技术人员“下海”当“创客”,推动企业走科工贸一体化道路。1993年,株洲所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一系列高科技成果随之涌现。
相比那个年代,李红波他们是幸运的,从入职那一天起,根据个人专业和能力大家被分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能工巧匠四个职业通道。每一位员工都能依据业绩升职、换岗,拥有完整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各类人才“事其所好,精其所专,成其所想,得其所值”。“这些人力资源模式都是和国际接轨的,这也给了我晋升渠道。”
现如今,李红波已是中车株洲所研究院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能源互联网技术部,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主任兼能源互联网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入职以来,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二项,研究院重大项目一项。
靠实力赢得认可,不惧挑战
虽没有经历过中车株洲所的艰苦创业阶段,李红波对现在自己参与的创业经历却历历在目。“我一直记得2017年情人节,我们部门组成新的团队前往德国与一家企业洽谈技术项目。得益于领导信任和同事们努力,仅靠团队内部的资源和力量,不仅谈成了项目,还得到对方的称赞。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有一点小激动。”
2017年6月25日,装载中车株洲所牵引变流器、网络控制系统等八大子系统的“复兴号”在京沪线开跑,中国高铁正式迈入“复兴号”时代。9月21日,拥有中国自主“大脑”和“心脏”的“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再次成为世界商运速度最高的高铁。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成就的“国家名片”。
“我们不怕挑战,就怕走错方向。”李红波觉得,对中车株洲所而言,不断追求科技创新已成为一种内在文化。2018年5月8日,由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示范线在株洲开通试运行,这种将轨道列车和传统公交优势融合的跨界制作,为城市交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通解决方案。
对于未来,李红波满怀憧憬,也坚信自己能在株洲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来源:红网
作者:龙琦 姜杨敏 杨秀文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