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00后的高考正式拉下了帷幕
有的人如愿以偿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有的人事与愿违被挡在了梦想门外
然而高考失利不是人生失利
不论是选择复读 还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出路
都不要失去试错和闯荡的勇气
毕竟路还很长
好戏还在后面呢
在古代版高考的科举考试中
那些落榜考生又是如何另辟蹊径为自己的未来增添砝码呢
杜甫——落榜考生赢得“诗圣”桂冠
要说古代科举落榜考生中,最有名的还是杜甫。年少时的杜甫可谓是春风得意,家境殷实,长辈尚在朝为官,没事出去旅个游,和好朋友李白、高适喝喝小酒,年轻人,生活快意的很哟。
等到他爹去世,杜甫只身一人回到长安求官。此时的唐王朝是什么情境呢?“外朝”有李林甫,“内朝”有高力士。
为了保证自己在朝中地位,747年李林甫主持的那场科举考试,没有一人被录取。
杜甫“被”落榜了,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爆发了,人到中年,家道中落、考场失意、时局动荡,杜甫只好带着他的诗和远方逃离“北上广”。
虽然落榜,但写诗仍然是杜甫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科举考试你不给我才子状元的名号,没关系,后人还不是尊我为“诗圣”。
黄滔——落榜次数最多的“文坛盟主”
公元872年,黄滔北上长安求取功名,此时,他已过而立之年。
但让黄滔想象不到的是,此后科举成了他的一个噩梦,24年,历经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三朝,20场考试,场场落第。后来,他几乎患上了黄榜恐惧症。
56岁的时候,黄滔终于考中进士,满以为能入仕大展宏图,但昭宗皇帝却被人挟持在华州。黄滔又被“闲置”了三年。
公元899年,恢复自由的昭宗皇帝授予黄滔“四门博士”,可是天意弄人,907年,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了最黑暗的五代十国时代,黄滔因避乱回到了福建。
黄滔回闽之后,悉心辅佐王审知治闽,使福建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独享了30年的太平时光。与此同时,黄滔不失文人本色,编集出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泉山秀句》30卷。后人称其“闽中文章初祖”。
李时珍——弃文学医成“药圣”
李时珍从小在读书上就颇有天赋。
1532年刚刚14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他父亲李言闻在自己儿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此后八年间,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乡试,第二次还由于太用功了生了重病,连续高烧,差点没了命。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三次科考三次落榜,李家的举人梦,碎了。
无奈之下,李时珍回家继承祖业,转而学医。
之后,更是在前人基础上,考古证今,编写出被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
郑观应——童子试未中也能成思想家
刚满16岁的郑观应应试落榜了。他的父亲郑文瑞却毅然为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去上海,当买办。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适合经商,凭借着家里的助力和自身的能干,郑观应在洋行干得风生水起,并完成了从买办到改良主义者的转折,后来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资本家。
不仅如此,在和外商打交道的过程中,郑观应接触到了很多西方先进思想,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的改良方案,对当时迷茫的晚清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副良药。
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见证了无数考生的命运,对于大部分古代学子来说,“学而优则仕”是年轻人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不二选择。考中了,当然举家欢喜,但历史不会因为你中榜给你格外的优待。历代科考状元能被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孟浩然、沈万三、梁启超……他们都是经历过落榜的人,一腔热血无处洒,满腹才华无人识,但这些人也都活出了各自的风采。
21世纪,最不缺的是什么,机会啊!
高考失利不是人生的终点
在新的起跑线上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值得尊重
每一个努力过的人都值得骄傲
策划:张广蓉 文字:姜媚 制图:邓尧 赵冰
来源:红网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