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40年4个词 道出医疗环境之变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陈雪骅 2018-07-14 21:20:17
时刻新闻
—分享—

周焕发介绍墙上的遥测心电监护系统,能随时监控病人心电图情况。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仲夏,走进长沙市中心医院北院,57岁的周焕发刚查完房,身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脊背笔直,精神抖擞。

  1985年,24岁的周焕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长沙市第二医院(现长沙市中心医院)工作。“回首往事,1985年的那个夏天恍如昨日。”

  时光荏苒,社会蜕变。记者跟随着周焕发的脚步,细数改革开放以来医疗环境发生的变化。

长沙市第二医院老办公楼。

  词汇1:办公室

  10个医生一间房 风扇转不来夏日凉

  “红砖砌就的门诊大楼,被几座木制房包围其中。10个医生,挤在15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台老风扇悬挂在屋顶,咿呀咿呀作响,转不来夏日的清凉。”周焕发回想刚来报到的样子,记忆犹新。

  在病室工作两个月后,周焕发被分配到肠道门诊坐班。

  “当时肠道门诊就两个医生,经验丰富的医生坐白班,我坐晚班。”在那个时刻,没有人能想象未来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91年,医院老楼被推倒,1992年,7个病区拔地而起。2000年,周焕发所在的长沙市第二医院与长沙市第五医院合并更名为长沙市中心医院……一个个时间节点,见证着医院的飞速发展。

  如今,办公室已焕然一新,空调、电脑一应俱全。连通墙壁的老木柜,依旧保留在那里,一把生锈的老锁挂在上面,似乎诉说着以往的故事。

手写病历本变成如今的电子病历本。

  词汇2:病历本

  写不完的病历“天书” 洗不净的白大褂

  买病历看门诊,这个传统就医流程,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谈及病历本,以前有个笑称叫‘天书’。病人数多、工作量大,一字一字写,可能会耽误后面病人就医,有时字就会潦草一些,病人出现看不清楚医生写了什么的情况。”周焕发解释着笑称由来。

  刚开始,周焕发写病历还是用的是钢笔,一支红色,一支蓝黑色。“有时候忘记套笔盖,直接放兜里查房,回来时就会发现白大褂青一块,红一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穿着‘彩色’白大褂看诊。”

  由钢笔变成水笔记病历,由手写病历本变成如今的电子病历本……那个让衣服变色的年代,越来越远。

  “电子病历本避免手写病历字迹潦草和纸质病历不便保管的问题,提高了医生诊断的效率和针对性。”周焕发表示,以前,医生查询检查一个病人后再完成病历书写需要两三个小时,而今天,同样的一个过程,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

  词汇3:医疗设备

  会融化的听诊器橡皮管 解不开的疑难杂症

  谈及医疗设备的改变,周焕发先以脖子上的听诊器为例。“刚工作时,听诊器的橡皮管材质和输液管一样,夏天带在脖子上,磨久了就会融化。”

  作为医生的诊断设备,听诊器在他的手中,已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如今的听诊器“皮糙肉厚”,两个较粗壮的橡皮管,紧紧连接的圆圆的金属探头。

  “这些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仪器和化验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速度,使患者受惠。”周焕发说。

  “作为一种急性病,在医疗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突发心肌梗塞,医生常束手无策。”现在,只要发现及时,立刻实施急诊介入手术,使血管恢复通畅,一个星期就能出院。

  医疗设备的进步给就诊带来便捷的同时,周焕发有新的担忧。医疗设备的进步,使用有些医生养成了简单询问病情后就开单检查、根据检查单开处方的习惯,医生的感官敏锐与现场技能积累的诊断功夫大大退化。“只有‘手艺’和‘科技’相结合,才能锻造好医生。”

连通墙壁的老木柜,依旧保留在新办公室,一把生锈的老锁挂在上面,似乎诉说着以往的故事。

  词汇4:医保

  医保政策“大红包” 为“看病难”开出良方

  在谈病色变”的年代里,周焕发见过太多由于看不起病,舍不得花钱而放弃就诊的病人。86岁的黄嗲也曾是其中之一。

  黄嗲得的是心血管类的慢性病,家庭条件不好。“以前每次来医院,匆匆拿药后,说什么也不住院观察。”

  “随着医保政策的落地,黄嗲的健康意识增强。”报的多,花的少。黄嗲自己会定期来医院就诊。

  看病报销是老百姓最切实的获得感。

  目前,分级诊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惠民政策的实施,都为“看病难”开出了良方。

  城乡居民医保统筹,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报销医药费更省事更便捷。老百姓“看得起病”的愿望渐渐变成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7/14/83615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