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7月27日讯(记者 胡芳 通讯员 宋玺)去年5月底,30人的援非医疗队从湖南出发前往津巴布韦和塞拉利昂,代表中国,执行援外任务,其中4人来自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经过13个月的时间,勇士相继归来。7月26日,记者见到由“奶油小生”变成“粗糙黝黑的汉子”的队员王卫平(队长)、张威、潘勇、杨耀永。
在他们汇报PPT里,标题写着“不悔援非岁月”,外人看来会觉得可能是在喊口号,但在经过和这些援非医生们3个小时的详聊后,我觉得对他们来说这段日子足以铭记一生,不悔此行。
作为医生:着防弹衣穿过封锁区接诊
株洲市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卫平、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威,参加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王卫平还被选为该队队长。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潘勇、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杨耀永,则参加第19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
“我们没有那么高尚,但作为医生的职责,来了就要为他们解决一些问题。”王卫平说。带着这样的初衷,医疗队每到一处就诊,看到赶了数小时路,排了上千人的非洲贫民,从早上6点一直看病到晚上9点,连吃饭都顾不上。“那边看病太难了,我们所在的医院还是当地有看得起病的人才敢去,并且还要等待漫长的预约,而前往义诊的地区,都是看不起病的人,他们所在的卫生所根本连医生都没得。得知有义诊,大家都是很早就赶过来。”张威说,当时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尽可能地多看些病人。
而在津巴布韦政变期间,医疗队员们在接到求助电话,有人因为输尿管结石而堵住了,情况紧急。队员们还是执意穿着防弹衣,凭借中国医疗队的好口碑,顺利地穿过一个个封锁区,前去接诊。看着大街上到处是坦克、持枪的军警,要说不害怕是假的。但作为医生的使命,给了他们力量前行。
作为使者:授人以渔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
在塞拉利昂,全国也就百来个医生,而中国医疗队就占了近20%,而在津巴布韦情况也相当。医疗队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带着授人以渔的使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着中国文化。
“停水停电不停诊,看病治病保平安。”杨耀永在日记中写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医疗队的期望,我们也希望把这种精神通过我们的努力传承给当地医生。”非洲有独特的疾病谱对检验的要求比国内更高。在了解了中塞友好医院检验科的现状,杨耀永他们从检验科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整改措施,对塞方人员的全员培训,并且提出了举办中塞友好医院首届“检验工作规范及理论技能操作考核”,不断加强他们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医疗队还成为了当地人的“中文老师”,每天他们教工作人员一些简单的中文、数学。“早上和我们打招呼时,他们还在1、2、3……地数数。”潘勇笑着说。
作为亲人:凌晨老母亲来电、父亲去世不在身边,心怀愧疚
虽然去之前,他们就知道当地传染病多,艾滋病多,作为外科医生,是要上手术台的,随时都有暴露的风险。并且,当地手术前并不会做艾滋检测,而是在术后检测。
在王卫平的援非日记里这样写着,“每一次医疗任务我们都谨小慎微,因为想全力以赴,因为想竭尽所能。但因为条件的制约,导致医生医疗暴露的风险非常高,这或多或少也让我们心存担忧。”担忧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
他在手术过程中扎到了手,但仍坚持做完手术,好在最后抽血病人艾滋检测为阴性。不过队员张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次手术过程中,当地MAGEZA医师给患者扩髓时,患者的血和骨髓四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飞速溅到了张威眼睛里,这可吓坏了当地的医护人员,催促张威赶紧去处理,但张威还是“淡定”的做完手术,而术后,检测该病人艾滋为阳性。
服用抗艾滋病的药,药物原因,对肝脏损伤大,黄疸升高,张威成了“小黄人”,对这些有心理准备的他承受着压力,继续工作。而这一切他都不敢告诉家人,索性的是最终他还是平安健康地回来了。
提起家人,4位勇士言语中不免有些愧疚单更多的是感激。国内时间24点,年近七旬的母亲给张威打来电话,“我想你了。”电话那头母亲说,说起这个电话张威言语哽咽起来,而父亲则牢牢记着儿子援非的日子。潘勇的父亲在他援非期间去世,母亲发生事故,作为独子他只能强忍忧伤和担心,继续工作。杨耀永的女儿在他援非期间参加了高考,在这关键时刻,他也没能守在女儿身边。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宋玺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