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讲述中国青年逐梦丝路的故事 《我的青春在丝路》第二季即将开播
红网时刻记者 张广蓉 北京报道
《我的青春在丝路》是湖南广播电视台举全台之力打造的重点项目,总投入超过2000万元。在第二季节目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先后派出了14个摄制组前往14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真实地纪录中国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经历的故事。
摄制组全部行程加起来至少超过100万公里,围着地球起码能够转上25圈。节目全程在海外拍摄,创作团队遭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一些有趣的故事。
红网时刻记者为您揭秘《我的青春在丝路》第二季拍摄过程中的幕后花絮。
食:岂能少得了一瓶“老干妈”
对食物颇有要求的湖南人,即使各种将就也会不适应国外的各种饮食。
摄制组前往墨西哥拍摄之前,听说墨西哥是辣椒的原产地,都认为喜辣的湖南人岂不是跟墨西哥绝配,谁曾想现实与想象千差万别:这里到处都是酸甜口的酱料,后悔没带上一瓶“老干妈”。
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摄影组前往摩洛哥拍摄之前做了功课,了解到摩洛哥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99%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多吃法餐、喜甜,每天要有五次祷告。作为无辣不欢的“马栏山拍摄团”,他们实在是不能忍。好在团队一名成员机智,从包里拿出“老干妈”和“剁椒”的那一刹那简直就是天使。
想要适应在摩洛哥的生活,岂能少得了一瓶“老干妈”。
说:除了肢体语言还得用上智慧
在国外拍摄,与当地人的沟通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摄制组在当地请了一位翻译。然而理想总是很快就被现实打脸,请到的翻译实际上中文并不好,而摄影组的英文水平也未达到能与当地人顺畅交流的程度。
此时,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中文英文齐上阵,再加上手舞足蹈的比划,日常生活的需要也能满足得差不多了。但也有不些国家不使用英语,比如洪都拉斯比较广泛使用的是西班牙语。
在当地点菜,因为看不懂菜单上的西班牙文,摄制团队便想了一个方法:四个人一人点一个菜,如果这个菜好吃就记下,如果不好吃就否决掉,下一次吃饭又一人点一个菜,直到最后评选出最好吃的菜,这个菜就会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行:既是历险也是奇遇
在摩洛哥,要办理正式的采访拍摄许可证至少要两三个月,因此摄制组只能集中在中方项目组基地附近进行拍摄,一旦去到市场、街头等公共场所,只能放弃使用三脚架,选在中午最热、人最少的时段,假装成游客在街头进行“躲猫猫式”拍摄。摄制组要么与警察交涉,无功而返;要么扛着机器拔腿就跑,这样的记者拍摄场面怕是在国内见不到的。
在土耳其拍摄的主人公是列车生产基地组装车间的负责人刘海洋,刘海洋的主要工作是为安卡拉地铁组装列车,地铁自然是必拍的内容。摄影组挑了离生产基地最近的一个地铁站,直接进到买票大厅,检票通道也没有设障碍。但拍摄完毕被安保发现,要求删掉素材。经过与安保斗智斗勇后素材也被顺利地保留。
有了第一次周旋的经验,过了一天,摄影组又开始盘算去拍地铁。这一回,摄影组特意带上了土耳其员工。经过沟通,对方居然同意在地铁进行拍摄。也不知道是因为刘海洋给安卡拉造车的原因,还是因为来自中国的电视台,这一次,是堂而皇之地不买票进站,大大方方地拍了。就这样,两次在土耳其坐地铁,居然都是免费,也算是奇遇。
在第二季节目的拍摄过程中,前往洪都拉斯、津巴布韦、东帝汶、尼日利亚等几个国家的摄制团队都遭遇了过关难题,前往墨西哥拍摄的团队遭遇当地5.7级地震,以及国家大选之后带来的社会动荡,包括一处原本计划前往的拍摄场地发生了枪击案;前往巴基斯坦拍摄的团队,因为当地安全形势较为紧张,因此摄制全程都有军队士兵提供保护。
面对种种不一而足的困难和障碍,《我的青春在丝路》不畏艰险、不惧挑战,最终克服种种难题,高质量地完成拍摄任务。
来源:红网
作者:张广蓉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