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 一张“纸”牵出一个市场,兴旺了一座城市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陈雪骅 2018-08-24 21:20:14
时刻新闻
—分享—

时隔25年,湖南第一个边贸市场的创建者欧阳宏理(右)和尹根生再度聚首。

  红网时刻 见习记者 王义正 怀化报道

  8月22日,欧阳宏理站在怀化市鹤城区嫩溪垅综合批发市场门口,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思绪万千。

  1993年,湖南第一个边贸市场在这里拔地而起,自由贸易在计划经济的大幕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商品经济的概念开始在这座湘西南边城生根发芽。

  怀化被誉为“滇黔门户”,也被称作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怀化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但在欧阳宏理看来,这座城市的发展恐怕还得从他身后的嫩溪垅批发市场说起。

  一张“纸”

  1993年的一天,欧阳宏理被时任怀化地委书记叫去了办公室,桌上躺着一份文件,内容是要在怀化建立湖南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指定他当怀化市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能被地委书记亲自点将,欧阳宏理满心喜悦,但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心头一凉。“除了这份文件,别的什么都没有,现在国家在艰苦创业,你是党员,要主动挑起担子。”

欧阳宏理所指的地方是怀化自贸区管委会的原址。

  只有一份文件,没有一个下属,没有一分钱投入。欧阳宏理拿着一张“纸”有些发愁,要让这张“纸”上的自贸区“立”起来并不容易。

  与那个时代所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样,欧阳宏理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但不一样的是,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座城市。

  “地区划了一块地,让在这里搞一个自贸区,建立边贸市场。”欧阳宏理说,当时的自贸区与现在的自贸区是两个概念,当时的自贸区是相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在自贸区内,不用担心当时一些政策的约束,法不禁止皆可行。充分的自由,会给商人提供巨大的空间,也将给怀化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欧阳宏理担任怀化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时的工作笔记。

  愿景很美好,但现实很艰难,因为欧阳宏理手上能打的牌就只有地委给的一张“纸”,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当时地委提出,成立怀化市自由贸易区管委会,除了我之外其他工作人员都是聘用制,人自己找,工资自己发。”欧阳宏理说,要“招兵买马”组建一个团队,那就得要钱。他自己担着风险以个人名义贷款5万元,再将这笔钱借给自贸区管委会作为启动资金。

  但这对于要建立一个偌大的边贸市场是杯水车薪,欧阳宏理得给自己找“同行者”,颜坚生、尹根生等为代表的一批来怀化淘金的邵东人进入了他的视野。

  欧阳宏理挨个拜访,双方一拍即合。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点子的出点子,有资源的出资源,凭着敢闯敢拼的魄力,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湖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边贸市场应运而生。

  尹根生回忆,当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给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们这批邵东人主动跑出去找货、找人、找钱,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但干劲十足。因为建立这个市场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也是共同的机会。

  一个“圈”

  1993年,改革开放第5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旧不弱。怀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犹如汪洋大海上的一座孤岛。

  用欧阳宏理的话说,自贸区就是一个圈,圈里是市场,圈外是计划。但这座孤岛因为那张“纸”被赋予了非凡的时代意义,也被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时代权限。

审计部门对怀化自贸区审计的相关文件。

  “自贸区里的企业由自贸区管委会自己管理的,政府只对自贸区管委会进行领导和管理。”欧阳宏理说,当时在自贸区内,工商税务是不能随便查,除非是涉及公安、消防,其他政府单位都不能对自贸区内的企业随便干涉。组织上开的绿灯也让自贸区的环境无比宽松,发展自是一路高歌猛进。

  1993年自贸区成立第一年,税收只有7000元,1994年就达到了40万元,到了1995年变成70万元。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早期的自贸区是以嫩溪垅批发市场为主体,以百货批发为主要经营方向。周边市县、乃至临近省份的人到这里进货,然后回去分销。怀化的地理位置和铁路交通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但嫩溪垅里丰富的商品种类、稳定的政策保障、充足的货源,才是真正的磁场。

  “虽然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禀赋也算优越,但怀化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在当时,怀化的经济还是很落后的。”欧阳宏理说,与其说怀化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不如说怀化是“商业推出来的城市”。

欧阳宏理在担任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期间参加培训的留影。

  商业的发展为怀化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怀化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富裕的窗。欧阳宏理称,1997年时,整个怀化的税收是7000多万元,其中商业部分贡献了5000万左右,其所占比重,可见一斑。

  如今,怀化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商人都在这里汇聚。20多年仿佛弹指一挥间,但走过的艰辛和不易,却是时代永恒的记忆。

  一扇“窗”

  上世纪90年代,怀化人称自己为“挛脚板”,意为走不远、无法远行。但真正束缚怀化人脚步的,却是保守的思想观念。在当时,并非只有怀化是这样,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中国人多如此。思想上的保守让人故步自封,让人举步维艰。

  怀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如同在怀化人保守的观念里打入了一根解放思想的楔子,捅破了蒙在大脑上的那层油纸。

  尹根生回忆,自贸区建立后,第一批来嫩溪垅进货的就是市区周边的农民。那时候,农村已经包产到户,农民不再是挣工分、吃大锅饭,而是开始经营“自留地”。农闲时节,农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致富的问题,嫩溪垅市场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农民开始进城,见到形形色色的商人,听到前所未闻的故事,信息量的陡增,对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原本怀化商业主要是外地人主导,其中以邵东人居多。看到这些外地人一个个衣着光鲜、花钱大方,一些本地人心生羡慕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经商的阵营。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带动了怀化的商业发展,整个怀化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做生意的怀化本地人逐渐多了起来。

欧阳宏理与尹根生在嫩溪垅市场内,两人谈起当年往事,仿佛都历历在目。

  欧阳宏理认为,怀化自贸区的建立,是撬动怀化人思想的支点,也是怀化城市发展破局的关键。思想的解放,激活了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也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石。

  随着湖南第一个边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周边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商业、市场,成为这座城市越发明显的标志。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如今嫩溪垅批发市场在怀化的地位,早已被历史的帷幕挡在了舞台的边缘,但它当年的荣光,它对整个时代的意义,已载入史册。

  8月22日,当欧阳宏理与尹根生在嫩溪垅批发市场门前重逢时,他们的内心是感慨还是激动,我们无从得知。

  商场内琳琅满目,商场外人来人往。当年的创业者已是华发苍颜,他们当年的“战场”,也早已在时代的车轮下化作了尘土,但他们对于时代的意义,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8/24/82651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