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李彩虹 实习记者 钱琼娇 通讯员 万兵 常德报道
秋天是丰收的,田野里到处是丰收的歌声,一阵风拂过,远远的,闻到了扑鼻的香气,瞧,那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串挂满了藤蔓枝头,正略施粉黛,羞涩地躲在叶子下,随风摇曳起来了。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走进城头山镇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中,看到一位“特殊”的工人正在地里忙着采摘葡萄,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阿里木告诉记者 “这里的葡萄,又大又甜,比我们新疆的还要好吃,我是专程从新疆赶来学习的。”
澧县古为澧州,地处洞庭湖西岸,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城头山镇位于澧县县城西部,2015年底由原张公庙镇、车溪乡、大坪乡合并而成。境内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在其中发现了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水稻田。
城头山镇葡萄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目前,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主要分布在张公片区的5个村,百亩以上规模的葡萄园超过50个,葡萄种植户1100多户,形成了以黄河葡萄合作社、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湘辰葡萄园等葡萄专业合作社为龙头,200多名葡萄种植大户为骨干的城头山葡萄品牌种植产业,亩平均收入1万元以上,年产值达到3亿元,产品销到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葡萄种植产业已经成为城头山镇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带头人王先荣:30年来只干一件事
“这一柜子笔记本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30年来,我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就写工作小结。以前主要写葡萄的种植技术,比较片面;现在写得就比较系统化,品种的延伸、花果管理、市场营销我都会写。”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理事长王先荣自豪地说道,这些笔记本见证着我30年来种植葡萄的“风风雨雨”。
1986年,王先荣在四川峨眉偶然发现了巨峰葡萄。为了学习如何种植,他日夜“泡”在葡萄园,从育种、栽培、整枝修剪、病虫防治到采摘储藏都一丝不苟。1987年冬,从四川峨眉学习回来的王先荣带着2000株巨峰葡萄苗回到家乡。
当王先荣正准备大展拳脚时,却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父母对王先荣说:“我们这祖祖辈辈都是种水稻、棉花的,你却来种葡萄。”周围的村民也是一副嘲笑的态度,认为他“不务正业”。王先荣毫不动摇,认为种葡萄肯定会比种水稻、棉花强。就这样,王先荣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开始种了七亩巨峰葡萄,在他的细心看护下,葡萄开始挂果,当年就赚了几万块,成为村里的“万元户”。
1992年,尝到甜头的王先荣和5个农户,合伙将葡萄园扩大到二十多亩。当他干劲十足时,一位“不速之客”正悄然降临,1993年,葡萄园里出现了从未见过的黑痘病,王先荣绞尽脑汁已经 “黔驴技穷”。他辗转找到县植保站、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的专家,还是束手无策。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有人推荐他到湖南农业大学的石雪晖教授那里碰碰“运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带着石雪晖教授传授的方案,最终成功治好了黑痘病,葡萄也取得了大丰收。
王先荣不甘安于现状,1998年,到沿海城市考察时发现,欧亚提子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就萌生出了在城头山自己种植的想法。回来时途径长沙,王先荣找到一位在中国南方葡萄界很有声望的前辈咨询,他告诉王先荣,南方种不出欧亚提子。王先荣偏偏“不信邪”,2000年,在澧县成功地种出欧亚提子,成功地打破了葡萄专家公认的我国南方不能种植欧亚提子的论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品种满足不了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2009年王先荣成功引进阳光玫瑰。现在,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阳光玫瑰种植面积达3000亩,一般亩产优质葡萄2000公斤左右,纯收入普遍在4万元以上,阳光玫瑰已成为农康的主打产品,供不应求。
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打造中国南方高端葡萄品牌
“我昨天刚从上海送完一车葡萄回来,今天装完这一车18吨葡萄马上又要运往广州了,那边老板催得急,已经卖断货了,我现在趁着他们装车的时候赶紧扒两口饭,装完就走。”正在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等待装车的司机张师傅告诉记者,他当天上午出发,第二天早上就能到达广州。“现在,正值葡萄销售的旺季,我们湖南的冷链车都跑不赢,已经紧急调配全国各地的冷链车到城头山来。”王先荣高兴地说。
2009年,由王先荣牵头组建了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是集葡萄科研、良种繁殖、生产种植、技术培训、农资调配、葡萄销售、葡萄酒酿造于一体的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成员1374名,葡萄基地13576亩,年产鲜食葡萄26000多吨,产值2亿左右,成为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葡萄产业合作社。被湖南省政府批准为湖南省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牌葡萄远销各地,让城头山“南方吐鲁番”的名号响彻海内外。
“大家看到葡萄卖得好都抢着做,因为各家的葡萄标准不一,所以价格悬殊大,形成恶性竞争,结果谁都赚不着钱。”王先荣告诉记者,经过多方商议,我们决定由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古大堤村的廖永红就是合作社成员之一,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之所以加入合作社,是因为技术、销售都不用自己操心,比自己单干强多了。”
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还解决了不少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我很感谢这份工作,现在我一个月三千多,已经可以保证我们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了。”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包装工张幺妹说道,张幺妹女儿难产去世,留下一个外孙需要抚养,老公患病需要长期靠药物来支撑,一家人举步维艰,张幺妹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原本她对生活已绝望,但合作社的这份工作让她重燃生活的希望,现在她在合作社已经工作四年了,长期稳定的收入让张幺妹一家的生活已步入正轨。
“下一步,我要打造极品葡萄,让中国葡萄走向全世界。”王先荣信誓旦旦的对记者说道。未来,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要打造中国南方高端葡萄品牌,建立一套高规格生产标准,成为闻名世界的科技创新品牌。
城头山:建立葡萄特色小镇
“一亩葡萄十亩稻”,葡萄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澧县欧亚种提子早、中、迟熟搭配均衡,能有效保证7-11月份均有鲜果上市,一般亩产优质葡萄1600公斤左右,纯收入普遍在1万元以上,相当于种植普通水稻的20倍、棉花的8倍。正是由于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葡萄产业得以在城头山镇得到广泛推广。
城头山镇新建了全国规模最大、有2000多个品种的葡萄种质资源圃,年产3000吨的葡萄酒厂,储量500吨的气调冷库,占地318亩的葡萄休闲农庄,形成以葡萄鲜果销售为主,以酿酒加工、葡萄园采摘观光为辅的生产、加工、服务配套于一体的经营模式。
“城头山离市区又近,娱乐活动也多,小孩子还可以现场体验摘葡萄,我们周末有时间都会过来玩。”正在城头山休闲农庄休假的李女士开心地说。现在,澧县城头山休闲农庄,已经成为常德市农业高品位生态旅游基地之一,备受广大市民欢迎。
据城头山镇党委书记张鼎介绍,城头山镇引进社会资本正在投资建设的黄河村冷链物流基地,预计今年8月底一期冷库全面投入使用。该基地可对全镇葡萄及其他农产品提供保鲜、储藏、转运服务,直接解决200人就业,使1000个以上农产品生产大户受益,户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
来源:红网
作者:李彩虹 钱琼娇 万兵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