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现在开始,让我们把眼睛从高大上的对非投资论坛上收回来,暂时忘记非洲的农业现代化、忘记气候变化与新能源开发、数字经济与创新这些大命题。
跟随镜头去看看会场实况吧!在为期三天的盛会里,不同的肤色撞出了哪些火花;去看看志愿者吧!他们是150个青春靓丽的孩子,他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论坛上架起了一座座语言沟通的桥梁;去欣赏一下文艺汇演吧!舞台上有你们最喜欢的《刘海砍樵》,还有《美丽非洲》,它会给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还有你们引以为傲的湘菜,让与会嘉宾赞不绝口。当然,每一个会场里,还有每时每刻举着相机和话筒的中外媒体记者们,将此次论坛盛况,嘉宾访谈实时传播给观众。
相信我,这些真的是论坛上无可比拟的靓丽风景!
花絮一: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在镜头里留下的精彩瞬间。
花絮二:哪样小吃最具长沙特色?只怕10个长沙人,有10种不同的答案,臭豆腐、猪油拌粉……9月6日,糖油粑粑就被端上嘉宾们的餐桌。这是长沙糖油粑粑在本次论坛和嘉宾们第一次见面,自然赢得了赞誉声一片。据了解,本次论坛的食材还有很多的湖南元素,浏阳黑山羊、湘莲、洞庭湖银鱼分别以不同的做法与口感与嘉宾们进行味觉碰撞。
花絮三:非洲嘉宾能欣赏《刘海砍樵》么?答案是肯定的, 宴会期间还穿插了一些文艺表演,其中《刘海砍樵》又饱受了非洲朋友的赞誉,有非洲朋友不断冲台上竖大拇指。本次演出共有《炫舞中华》、《美丽非洲》等11个节目,包括花鼓戏《刘海砍樵》、湘剧《拜月记》等经典剧目。
花絮四:本次论坛上,有一股特别“清新的风”,刮起这阵风的是150名年轻的志愿者,他们都是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所高校的在校学生。
湖南师大英语系的王一粟是本次大会的志愿者,在论坛上他共做了6次翻译,“有个塞拉利昂的外宾给我印象最深,他说generator,非洲口音重,我还没听明白,他直接用中文脱口而出“发电机”,原来他上世纪80年代就来到中国学医,现在是一名儿科大夫,还会说一口不错的中文。那时我还没出生呢,非洲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除了英语志愿者,还有法语志愿者,每位志愿者背后都贴有对应的标识条,为来自国内外400余名与会代表提供翻译服务。
花絮五:一台相机、两个镜头,身负40斤公斤,每天工作14个小时,这就是论坛期间摄影记者的日常。据说,他们一天需要拍摄3000张以上照片,回到家后还要再挑选最好的出来。还有时刻传播文字的记者,为了及时给观众提供最新鲜及时的会场动态,席地而坐,以凳为桌。身为记者,除了专业能力,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一定要有可以随时、随地睡觉的能力。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