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摄影 李长宏 长沙报道
9月15日,秋天的长沙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桂花香,拾起一嗅,芳香直驱肺腑。
万科紫台1912club里,【梧桐树荫里·对谈共秋华】文化艺术交流季盛大启幕。当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四位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著名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潇湘晨报》创始人龚曙光,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得主黄晖,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阎真齐聚万科紫台。
交流会上,众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孔令燕和龚曙光的对谈,更是将这场文学沙龙推向了高潮。
7月份刚出了个人散文新集《日子疯长》的龚曙光分享了创作历程。他说,在当今社会,人人疲于奔波,在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作为一名传媒人,他每天的生活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他渐渐意识到,生活需要慢下来,去品味、去经营。于是,《日子疯长》就在每天慢下来的时间里逐渐成型。
一个作家常说,他把作品交给编辑的时候,就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一样。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孔令燕介绍,龚曙光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文学有着非常虔诚的敬意,“这些稿子都是他用毛笔一笔一笔写下来的,里面充满了他的人生智慧,充满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故人,对自己来处的追索、描画”。孔令燕表示,看过《日子疯长》后,她就很想再跟龚董见一面,谈一谈文学上的事。
在现场优美的钢琴旋律中,龚曙光与孔令燕围绕《日子疯长》对谈,碰撞着各自的文学理念,现场所有人仿若走进了时光深处,感受岁月的浸染。
《日子疯长》的书名源自于龚曙光祖母说过的一句话:“日子,慌乱仓皇得像一把疯长的稻草!”关于书名,曾有很多人给过龚曙光建议,但他表示,这是他对这本书唯一的坚持,也是他对20世纪的整体评价。
对于中国的20世纪,龚曙光认为就像一季疯长的庄稼,因为长得很快,所以它该有的阳光雨露都白费了,即便结出了谷穗,谷子也不会饱满。“但是在生长的过程中,几代人有他们的生命。就像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祖母姑姑,这些人正在被时代遗忘。但他们也是生命,不该被遗忘,所以我希望把这本书写成是20世纪最下层人民的一本书,那些最平凡最善良,最不会被历史学家考量的人,他们的日子是什么呢?”
虽然用了《日子疯长》这样一个书名,但龚曙光希望,里面的作品能引导读者,让他们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一些,让疯长的日子过慢一点。“快,可能对于人生而言,不是一个好词。”
从1998年进入人文社以来,孔令燕从事编辑工作已经20年。她说自己看过各种各样的稿子,“有的让你很兴奋,有的让你觉得很可惜,很好的一个故事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而在编辑《日子疯长》的稿件过程中,她感觉是一种享受。“在我看来,《日子疯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中国传统审美为标准的文本,审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书中的描写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它又是一个群像,群像背后可以看到湖湘文化、湖湘人的性格特点和文化传承。”孔令燕认为这一点不是当下所有的散文都能看得到的。
《母亲往事》是龚曙光在这本书里提笔写的第一个人物,也是他最想写的一个人物。母亲的记忆逐渐衰退,“我就想,假如我把我所知道的母亲家的事写出来,是不是能唤起她的一些回忆,延缓她的失忆。也是一份自我忏悔,虽然我每天都在观察人、关注人,领导、下属、生意伙伴等等,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父母亲是最值得我关注的,最值得我去读懂的,他们这一辈子的精神世界,我从来就没有去触碰过。”
龚曙光希望,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用几天的时间去认认真真琢磨自己的父母亲,去打量一下自己的父母亲。“真的,被我们忽略的人往往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要上哪里去。”
谈及中国散文创作的现状,孔令燕认为,现在的散文创作特别庞杂,但有的读完之后好像没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在她看来,真正的散文,是能切实地感受到里面的人生智慧,有对人生的见解、见识和总结,做到悲悯之情、洞明于智。就像《日子疯长》这本散文,作者笔下的湘西农民、乡邻,哪怕是桥底下住着的流浪汉,对他们都是充满了悲悯之情的。而洞明于智,则是对人生的提炼和见解,这决定了散文的高度。
“我一直认为散文是活出来,它不是一个少年功夫,它应该是一个成年,甚至是老年的东西。”龚曙光说,散文,要有一点人生阅历的人才能找到那种共通,如果没有在那个时代中走过或者走过来,他就找不到认同。
“我的书如果畅销,我会很高兴,但如果我的书仅仅畅销,没有人从心灵上有一点点震动,那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我觉得文学就像生命的起搏器一般,在生活已经不大能够激发我们的时候,它还能够为这个心脏起搏一次,就很好。所以,个人的生活和时代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我们能找到起搏这个民族心脏的最好扭结点。虽然不是人工的这种救助,但是我希望能够不断地有作家用自己的作品来起搏我们个人的人生,来起搏这个时代的人生。”
最后,孔令燕聊到当下中国文学发展趋势,以及《当代》杂志未来的方向。她认为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当代》期刊,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想做纯文学的人和想看纯文学的人,其实一直都在互相找寻着对方。像今天这样的盛会,大家能聚在一起聊聊文学艺术,就是纯文学不老不衰的最好证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李长宏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