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 长沙报道
“如果一种方言消失了,其所承载的地方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作为语言资源大省,湖南省方言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9月19日,在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湖南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鲍厚星接受采访时说,“要让会讲方言成为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土话蕴藏有价值的语言矿藏
1955年,18岁的鲍厚星就读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当时他的130多名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是讲各自的方言。到了1985年,鲍厚星在前人调查基础上绘制的方言地图,才真正把湖南省的方言片区搞清楚。
鲍厚星结合湖南马蹄形地理环境,将境内的方言分为湘语、西南官话、赣客话、西南官话与土语双语区、瓦乡话,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湖南方言基本脉络。“湖南西部和南部一些地区的汉语方言已处于濒危状态或临近濒危状态,比如湘西的乡话和湘南的土话。”鲍厚星说,以湘西乡话为例,这种方言主要分布在沅陵县以及周边的溆浦、辰溪、泸溪、永顺等地。湘南土话则分布在永州和郴州两市之间,各县土话冠以县名,比如永州有东安土话,郴州有桂阳土话等。“这些土话中蕴藏的、对于研究汉语发展演变历史颇有价值的语言矿藏是极为丰富的。”
特色方言形成有着历史背景
鲍厚星教授曾经专程到城步的长安营调查记录当地方言,通过考察声母、韵母、调类、调值等语音指标,认定长安营话为西南官话的一种,属西南官话岑江片,这一小片涵盖了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12县,以及湖南省靖州-通道。而城步长安营因为历史上的军事移民缘故,被派遣至此的军人及家眷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孤岛型的小社会,与周围的其他方言(苗语、侗语、乡话及县城交际通用语等)隔绝开来,便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清秀的语言。
在湖南,像这样因历史移民而产生变化的地方还有不少。人们将各地的风俗承继又糅合,语言亦不例外,最终形成了更富有凝聚力的特色方言。
经教育部、国家语委批准,我省共设立汉语言方言调查点99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鲍厚星表示,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99个方言点进行调查和数据处理,完成湖南语言资源保护数据库建设及相关科研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李柯夫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