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9月28日讯(见习记者 王义正)9月28日上午,镉低积累水稻多点试验现场评议会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
如何培育出在重度镉污染稻田也能安全生产稻米的低镉水稻品种,一直是常规育种的技术瓶颈。近年来,湖南省农科院正视困难,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寻求突破。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在相关项目首席科学家柏连阳教授的组织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赵炳然课题组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与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集成创新,于2017年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杂交稻“亲本去镉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突变了主栽杂交稻亲本吸收镉的基因,研创出适于重度镉污染稻田种植的“低镉水稻”,即高产、优质、低镉的杂交组合两优低镉1号及其亲本低镉1号和低镉1S。经过2年3个实验点镉重度污染田(土壤全镉含量1.5-2.4 mg/kg)试验发现,“低镉水稻”的稻米镉含量稳定在0.07 mg/kg以下,远低于0.2 mg/kg的国家标准和0.4 mg/kg的国际标准,且不影响产量和品质。
2017年9月27日,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相关知名专家组对一高镉试验田(土壤全镉含量1.5 mg/kg)种植的低镉水稻进行了检测,发现低镉1号及两优低镉1号稻谷平均镉含量分别为0.065mg/kg、0.056mg/kg,比同一田块种植的“应急性低镉水稻”对照品种湘晚籼13号(1.48mg/kg)、深两优5814(0.65 mg/kg)以及原始对照品种华占(1.31 mg/kg)、隆两优华占(0.84 mg/kg)均下降90%以上。此外,专家组随机抽取低镉1号及两优低镉1号的稻谷,寄送3家由原农业部认定检测资质的转基因检测中心检测,结果均显示不含转基因成分。
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委组织的相关会议和评议专家组的意见,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2018年开展了“低镉水稻”多点生态试验,以进一步测试在不同镉和锰浓度、不同类型土壤及不同栽培方式下,“低镉水稻”的降镉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
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委托,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组专家9月25日到各试验田取样并送6家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9月27日到试验田现场考察,在此基础上,于28日上午召开了“镉低积累水稻多点试验现场评议会”。评议会议上,专家组对镉低积累水稻多点试验的结果进行了综合评议,宣布了各试验点稻谷的镉及其他金属元素积累等情况。
经过一上午的现场评议,专家组认为,测试的镉低积累水稻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在土壤污染大田条件下种植,能生产出镉含量不超标的稻米,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建议国家从政策、项目加以扶持,以推进该项目的转化应用。
评议组专家有:
刘耀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刘宝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钱前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刘仲齐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
周清明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廖晓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黄道友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
王丰 广东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刘建丰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易镇邪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刘建萍 水稻体系萍乡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
张红林 水稻体系赣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
谢磊 水稻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刘龙生 水稻体系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
凌文彬 水稻体系株洲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