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图书馆不止有“书”,还有“图”。超过7000幅馆藏古旧字画,让湖南图书馆成为全国馆藏字画数量最多的图书馆。今年,湖南图书馆联合红网发起“湖南图书馆十大馆藏字画”网络投票活动,将10幅通过大众网络投票选出来的馆藏字画“请”出库房,并于9月30日至10月7日展出。在此期间,红网推出湖南图书馆馆藏字画系列报道,揭开这些“馆”中字画的神秘面纱。
红网时刻通讯员 徐志 记者 袁思蕾 长沙报道
说起徐悲鸿,不得不提及他的“马”。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徐悲鸿与张书旂、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尤以奔马闻名于世。
徐悲鸿有别于同时代的画家,在他身上艺术中西合璧的味道很浓。他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抗日期间,徐悲鸿感受到民族存亡危机的迫近,充满忧愤之情,他创作了很多以马为题的书画作品,以“自遣忧怀”,其中双骏图尤多。曾辗转多地,多次举办劳军画展,以卖画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
现藏于湖南图书馆的这幅《徐悲鸿双马图》,创作于1943年。
图中,徐悲鸿画了两匹骏马,一匹低头吃草,一匹回首顾盼,神情激越。徐悲鸿用饱满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的马画一方面继承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另一方面兼容西方绘画造型意识,呈现出阳刚雄劲的国民精神诉求,开始了改造中国画的进程。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来源:红网
作者:徐志 袁思蕾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