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个不爱打牌爱写诗的村子迎来了“袁隆平的馈赠”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李丽 2018-10-10 19:41:20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准,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图为白沙洲村委会外墙上的宣传横幅。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沅江报道

  10月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唤醒了久违的寒意,晨雾氤氲的白沙洲村却是热闹异常。

  多年来,这个洞庭湖畔的普通乡村因为“诗歌”有了不寻常的符号——中国诗歌之乡。泥土里孕育出的文化,更加朴实、更加真实,也更加动人。

  当天,白沙洲村的村民们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隆平文化驿站”在村里挂牌成立,将为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袁隆平院士助理黄崎博士为白沙洲村“隆平文化驿站”授牌。

  袁隆平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标准。而在现实语境中,文化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后不久,方志辉与袁隆平院士的秘书杨耀松、袁隆平院士的助理黄崎等人一起发起了“隆平文化驿站”公益项目,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社会能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中国农村发展的营养。

  “‘隆平文化驿站’是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袁隆平院士倡导的‘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感召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公益性组织。”方志辉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党委书记,但他还有另一个更具符号性的身份,袁隆平院士的亲传弟子。

  在方志辉看来,发扬“袁隆平精神”,传承“袁隆平理想”是他们的天然使命。

  黄崎告诉红网时刻记者:“我们打算在全国建立1000家‘隆平文化驿站’,目前在湖南、海南、广东、广西多地已经建站。当前我国的乡村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层面上的引导,只有彻底改变观念上的贫穷,乡村才能真的振兴起来。”

袁隆平院士亲自为海南三亚的一处“隆平文化驿站”授牌。

  据红网时刻记者观察,在近年来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很多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关键在于精神层面的贫困,在于内生动力的不足。一些乡村仍存在村庄环境“脏乱差”、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从根本上看,这些问题的本源都在于文明建设的欠缺,故而才有了“扶贫先扶志”的说法。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在其《曲水诗序》中所言,就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人的精神思想、社会能力培养、主观能动性发挥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作用。

  随着“隆平文化驿站”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里生根,犹如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打入了一根楔子,植入了以吃苦耐劳、勤劳勇敢、敢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袁隆平精神”,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将获得新的思想启迪。

  不爱打牌爱写诗

  白沙洲村是沅江市共华镇下辖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因为诗歌,这里又显得与众不同。“我们把诗写进了中南海,把花鼓戏唱到了怀仁堂。”今年已经85岁的石元普老人告诉红网时刻记者,他写诗已经快20年,村里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农民诗人。

白沙洲村在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诗歌之乡”的称号。

  1958年11月15日,白沙洲村被国务院授予了全国第一个“诗歌之乡”的称号。2014年这里的农民诗人们自发成立了诗社,偶尔还会举行“诗歌沙龙”。至今,他们共创作诗歌15000多首,在各大媒体公开发表的就有1100多首,今年5月有四位作者的律诗在“全国百家诗会”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选择白沙洲村,正是考虑到了这里良好的文化底蕴有利于让‘隆平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让同为泥土里生长出来的‘隆平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方志辉介绍到。

排队等着上台朗诵自己所写诗歌的“农民诗人”们。

  “白沙洲的农民不爱打牌,爱写诗。”白沙洲村村委会主任皮红辉接受红网时刻记者采访时,为自己所在的村子感到自豪。3160人的白沙洲村,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诗歌创作的经历。

  多年来,诗歌让这个三湘大地上并未有多少特殊自然禀赋的乡村愈发的与众不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诗歌之乡。人们精神世界丰富、心态乐观、对田园生活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

  63岁的宋锡谋和72岁的宋伏芝是一对堂兄弟,诗歌让他们在血缘之外产生了新的纽带。哥哥宋伏芝告诉红网时刻记者,他与弟弟经常在农闲时节“切磋”,有时甚至因为某个字词的平仄争得面红耳赤。

  “打牌?哪有写诗有意思,每写成一首,好有成就感的。”宋锡谋笑着说。

  10月9日,与“隆平文化驿站”授牌同步进行的还有一场特殊的“赛诗会”。农民诗人们排起长队,一个接一个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大家用诗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诗歌表达对生养故土的感恩。

陈定国老人。

  今年82岁的陈定国是村里的标志性人物,这个农民诗人曾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笑着握住我的手,让我至今难忘。”陈定国告诉红网时刻记者,写诗早已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影响到亲人。“我们一家都是农民,但也都是‘诗人’,儿女们受我的影响也写诗。”

  诗歌丰富了白沙洲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疲劳,打发农闲时光,更给予了白沙洲人不竭的奋斗动力,让他们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用正能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

  在广褒的中国农村,农民的精神生活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古朴的乡土中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海量的信息涌入农村,冲击着农民的认知。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两位白沙洲村民在做朗诵准备。

  “如果不正确引导,不用正能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去充实,就很可能被别的非良性文化占领。”共华镇党委副书记刘国强接受红网时刻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很欢迎‘隆平文化驿站’的到来,这无疑为乡村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也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

  “村里为诗社免费提供场地,鼓励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如今‘隆平文化驿站’在村里设立,为大家的文化生活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皮红辉说。

  伴随着“隆平文化驿站”的授牌,湖南袁隆平丛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向驿站捐赠了400本涵盖农业、文学、医疗常识等方面的图书,部分爱心企业为白沙洲村捐赠了物资和现金。当天下午还为村民们举办了三场精彩的讲座和义诊活动。

  黄崎告诉红网时刻记者,“隆平文化驿站”不只是挂个牌、捐点东西那么简单,乡村文化的发展是需要精耕细作的。每个驿站还会开展农民学堂(生态农业、新品种技术应用推广)、庄稼医院(农作物病虫防治)、文艺下乡、精准扶贫、爱心义诊等活动。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需要,提供不同的资源。“但主旨只有一个,引导更多的资源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方志辉除了是“隆平文化驿站”的发起人之一外,本身就是农科专家,他正在为白沙洲村的村民们解读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天下午,白沙洲村委会的会议上座无虚席。“解读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沅江芦笋的营养健康及精深加工研究进展”“健康知识讲座”让村民们收获满满。近年来,得益于良好的乡风民风,大家勤劳肯干,白沙洲村发展迅速,依托芦笋资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位村民告诉红网时刻记者:“他们讲的对我们用处很大,就是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来。”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10/10/81690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