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漂”生活有苦有甜 不怨辛苦最怕“心苦”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匡春林 编辑:高芹 2018-10-17 09:35:39
时刻新闻
—分享—

漫画/余宁山

  长沙晚报记者 匡春林

  寒露节气过后,长沙入冬的脚步逐渐加快。每天下午4时左右,在长沙各小学、幼儿园门口,你都能发现一群南腔北调的老人蹲守在大门口,一边对抗日渐降低的气温,一边等待着孙辈放学。这些老人中,不少都是跟随子女“漂”在长沙的随迁老人。这些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过起了“老漂族”的生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2000万,约占全国流动人口的8%,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今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老人节。“老漂族”在长沙的晚年生活怎样?他们有哪些生活、精神需求?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身边故事

  故事1关键词:融入

  “此心安处是吾乡”

  年逾七旬的鲁娭毑已在长沙“漂”了9年,这也是她不断融入长沙的9年。

  9年前,独生女儿小华(化名)从长沙知名高校研究生毕业后,在此工作、安家。彼时,在广东佛山,鲁娭毑老两口正安享着平静的退休生活。

  平静的生活瞬间被打破。因为从小体质虚弱,已近30岁的小华怀孕、生产期间受了不少罪,外孙女甜甜也因早产,出生后在医院保温箱里待了一个月。之后,心疼女儿的鲁娭毑老两口匆忙赶到长沙,这一住就是9年。

  9年来,鲁娭毑老两口成了小华夫妻俩的强大后盾。他们每天负责接送甜甜上下学,为小华夫妻俩准备可口的早晚餐。

  “甜甜从小身体底子就差,上小学前隔三差五地生病,我们费了不少心。”鲁娭毑回忆,刚开始,她和老伴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因为不熟悉医院的就诊流程,还曾闹过不少笑话。但多次“磨炼”后,老两口带孩子就诊早已驾轻就熟。

  “毕竟是突然远离熟悉的家乡,其实我们也经历了很长的适应过程。”鲁娭毑坦言,刚刚“漂”在长沙的那两年,除了身体的劳累,最大的问题来自心理:突然远离熟悉的“生活圈”“朋友圈”,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精神苦闷常常如影随形。

  幸运的是,在逐渐主动融入长沙生活节奏的过程中,女儿女婿“帮忙不少”。每个大小长假,他们都会陪着老两口到处旅游散心,平时,他们也会主动承担一些家务。

  前不久,一家人又商量着生二胎的计划。鲁娭毑老两口这次也下了决心,年底时将老家的房子出售,再在女儿女婿居住小区周边购入一套小户型,从此彻底“扎根”长沙。“‘此心安处是吾乡’,能看到女儿一家健康快乐,就是我晚年最大的幸福。”鲁娭毑说。

  故事2关键词:逃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感觉自己只是来作客的。”在儿子、儿媳为她精心准备的六十岁寿宴上,李娭毑却始终有种疏离感。寿宴过后不久,她又匆匆离开长沙,返回河南驻马店老家。在她心底,异乡异客的身份挥之不去,这也曾是她选择放弃长沙两年“老漂族”生活的最大原因。

  李娭毑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长沙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女儿则留在老家结婚生子。4年前,李娭毑独自来到长沙,照顾临产的儿媳,这一待就是两年。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李娭毑的河南口音很重,加之性格腼腆,她一直形单影只,难以融入长沙的异地生活。孙子出生后,不同的生活习惯、教育理念,成为不断升级的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儿子常常出差,有时候,我想找个人说说话也没有对象,感觉很闷。”李娭毑回忆。

  孙子2岁生日后不久,在一次激烈的家庭冲突中,李娭毑压抑很久的情绪爆发,在与儿媳大吵了一架后,她收拾行李,搭上了返回河南老家的火车。

  如今,孙子已经4岁,但与李娭毑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距离、时间,正在不断侵蚀原本浓烈的亲情。

  故事3关键词:分离

  “明月何时照我还”

  “没想到,人都老了,还要过分居的日子。”在郑州,“老长沙”黄阿姨一边忙着照顾刚刚满月的大孙子,一边无奈地叹气。

  黄阿姨育有两子,大学毕业后,两个儿子分别留在郑州、广州成家立业。

  去年,两个儿媳先后怀孕,为了照顾他们两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黄阿姨和老伴不得不告别长沙安逸的晚年生活,过起一南一北的“分居生活”:黄阿姨北上陪伴老大一家,老伴南下照顾老二一家。

  这一年多时间里,黄阿姨和老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了解近况。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能早点回到熟悉的长沙“生活圈”里,告别老年漂泊异乡而又分居的尴尬生活。

  调查分析

  不“空巢”却“漂泊”“老漂族”内心五味杂陈

  口音重、孤独感、思乡情结,几乎是每一位“老漂族”身上的标签。在他们身上,烙印着为子女奉献、付出的牺牲,也贴上了漂泊、老去的标签。

  有儿孙在旁,不再是“空巢族”的“老漂族”,看似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但在这一所谓“现实幸福”背后,他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20位有过“老漂”经历的老人,力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酸:融入障碍让他们成为“隐形人”

  “辛酸、心酸”,让缺少朋友、想念故土、生活单调的“老漂族”,默默地咽下了对晚年异地生活的不适感。由于性格因素、环境影响,融入障碍阻断了一些“老漂族”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成为社区生活的“隐形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没有本地户口,医保报销困难,一些“老漂族”甚至固执地不愿意去医院看病。

  但并不是所有的“老漂族”都甘当“隐形人”。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老漂族”虽然在长沙生活时间不长,但他们主动学会融入、分享,一些做饭手艺不错的老人,常常与社区广场舞、晨练中结识的新朋友分享美食,也分享生活中的快乐,逐渐从异地生活中建起新的“生活圈”。

  甜: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无可替代

  调查中,一些“老漂族”对目前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感觉幸福满满。

  “跟随子女生活,一方面是帮忙照顾下一代,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今后养老。”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老漂族”坦言,随着孙辈一天天长大,他们也逐渐老去、一天天衰弱,也面临选择何种方式养老的考题。对他们来说,与其独自去养老机构,或是独自在家养老,他们更愿意在离子女不远的地方从容老去。

  苦:沟通隔阂加剧他们的精神苦闷

  在调查中,不少“老漂族”坦言,不同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沟通隔阂,加剧了他们在异地生活的苦闷。

  鲁娭毑告诉记者,以前在老家佛山,吃早茶是多年不变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亲朋好友倾吐心声的重要场合,“但‘漂’在长沙的9年里,这个习惯已经完全消失了,更重要的是,早茶时间的交流也消失了。”

  像鲁娭毑一样,李娭毑也吐槽道,并不是她不愿意融入本地生活,而是生活习惯差异太大。在河南农村老家,李娭毑家的小院子门天天开着,经常会有乡亲前来串门,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洗洗晒晒,日子过得简单又快乐,“但住进儿子家的电梯房后,两年的‘漂生活’里,我基本上连左邻右舍的名字都不知道,大家每天都关门闭户,日子过得太沉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较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对“老漂族”来说,最大的思想阻碍来自固有的生活习惯。要改变数十年习惯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都需要时间。

  辣:三代同堂易产生家庭矛盾

  调查还显示,远离故土的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时,因为孙辈的教育、成长或是各自的生活习惯等问题,容易产生家庭矛盾,从一定程度上加剧“老漂族”的心理不适感。

  “最看不惯儿子和媳妇买买买、不合适又扔扔扔的习惯。”调查中,有老人吐槽,她每周都要帮儿子和媳妇接收5到8个快递,有时候快递收到后,儿子媳妇拆开不满意,要不就随手给她,要不就穿一次扔掉,“实在太浪费了”。

  此外,家庭成员间的饮食习惯差异、个性差异等,也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专家声音

  子女应帮老人新建“朋友圈”

  “‘老漂族’这个词,用专业术语讲,其实就是随迁老人。”省社科院教授方向新说,城市“老漂族”不断壮大是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也反映出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合理性和隔代育幼的现实性。

  方向新说,老年人大多会有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习惯自己的“熟人圈”,但他们与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交往与熟人熟地等社会支持系统脱离时,可能由此产生压力感、隔阂感和边缘感等不良心理感受。对此,方向新认为,子女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要以工作忙碌为由,将下一代的生活、教育责任全部压在“老漂族”父母身上,这样既容易滋生隔代教育弊端,也可能加重老人们的心理、精神负担。

  对随迁老人来说,故土的熟悉感不可完全复制,但可以新建人际关系网络,在陌生的环境里寻找到合适的适应途径。方向新建议,一方面,子女可以为父母精心筹划必要的精神娱乐活动,可以利用假期带父母四处走走,或是鼓励父母参与所在社区的文娱活动;另一方面,子女可以多牵线搭桥,让父母多走出家门、多交朋友,在新的“朋友圈”中让不良情绪合理疏解,以愉悦的心情投入每天的生活中。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匡春林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