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我老了⑤丨“老漂族”如何在他乡安放晚年?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编辑:刘威成 2018-10-18 23:12:3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小时候,父母带着你,从牙牙学语到姗姗学步。长大了,父母顶着两鬓斑白,用爱和鼓励将我们包围,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和感动。时光飞逝,眼看着我们长大成人,他们却越来越老了……尊老、爱老、敬老的呼吁背后,你是否真正了解过老人的付出与心愿?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当我老了”系列策划,用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带您体验和窥探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内心世界。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长沙报道

  除了“北漂族”“深漂族”,还有“老漂族”。远离故土,前者为了追逐梦想,后者为了爱的延续。

  “老漂族”是一群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生活的老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快乐,也有困境和问题。

  身在他乡,他们最难过少有朋友,最牵挂老夫妻分居两地,最现实本地没有医保看病难,最纠结想放手又不忍心。他们需要子女的理解,社会的关爱,化解心中孤独、焦虑的阴霾。

  幸福在哪里?红网时刻记者采访了社工、教授和专家,共同为提高“老漂族”的幸福感出谋划策,为提高“老漂族”的归宿感支招。

  成因: 亲情使然“老漂族”与子女互相照应

  有机构曾对300名50岁以上从外地投奔儿女的"老漂族"调查,65.2%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重视不够,42.3%的老人对家庭生活不满意,79.2%的老人感觉很孤独。此外,64.7%的老人“在家独处”打发闲余时间;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后,49.7%的老人选择憋在心里不说。

  从过去比较熟悉的一个社会生活环境里,随子女迁到城市里生活,“老年漂”的产生,在中南大学教授黄永鹏看来,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对下一代的抚养,形成老人隔代养育的巨大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压力。

  “家族亲情致使老人无法忽视子女的生活、工作压力,关爱子女的亲情促使老人无法突破自我心理压力而主动抚养孙辈。”黄永鹏说,天然向下而不是向上的关怀取向,致使儿女容易忽略老人的感受,而老人却自觉自愿抚养儿孙。

  湖南省人口健康福利基金会的李平曾在社工机构工作多年,与“老漂族”多有接触。她觉得,“老漂族”的产生,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是中国人口政策、城镇化发展的结果使然。按照老年人移居意图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4种类型:支援子女类型、投靠子女类型、落叶归根类型、追求生活品质类型。

  其中,以支援子女和投靠子女类型为主,约占78%,主要特点有:从农村或者较小城市转移向较大较发达的城市,因其子女在城市安家立业而移居,这样一方面是为了辅助照顾子女儿孙,同时又可以接受子女们的照料。

  李平说,由于远离故土,“老漂族”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熟悉的生活情景、社会规则、文化背景和乡情等缺失,而其子女、家庭、所在社区均无法提供有效的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出现焦虑感和无力感,最后导致归属感和安全感缺乏。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军表示,“老漂族”的存在跟“二孩政策”有很大关联。当然,“二孩政策”出台之前,“老漂族”也是存在的。

  在刘军看来,“老漂族”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在城市生存发展压力比较大,男女双方都需要去上班,孩子就没有时间照看,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老年父母帮忙。

  此外,目前的家政市场还不是很规范,让保姆带小孩,很多家庭不是很放心,而幼教产业或者早教产业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公共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没能够及时跟上。所以,大部分年轻人生完孩子之后,还是倾向于选择让夫妻双方的父母亲,从老家跑到城市里来照顾孩子。

  也有一种情况,有的老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不是特别好,他们的行动能力有欠缺或有障碍,希望和子女住在一块儿,互相照应。

  困惑:“老漂族”易出现社会融入和人际交往障碍

  如候鸟般,“老漂族”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

  刘军说,“老漂族”社会融入、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主要有3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正常的社区融入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中国人尤其是农村里的老年人,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一个熟悉人社会,彼此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话题和价值取向,相处起来会很愉快,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愉悦。他们成为“老漂族”之后,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会感到不适应。

  二是“老漂族”与子女抚养后代的理念有差异。老人主要依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年轻人可能觉得不能经验主义,抚养孩子得用科学的方法,更多地要按照育儿宝典上的方法。这种教育、生活理念的分歧,会导致亲情关系的紧张。

  三是不少“老漂族”因为曾经常年体力劳动,身体会有各种慢性病,各种器官功能慢慢衰退,他们对医疗的需求逐渐凸显,而医疗需求会衍生出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的问题。

  目前,在有些地方,农村里的老人和城市户籍老人的医疗福利会有差异,会涉及一些跨省医疗费用报销的困难。“老漂族”生病住院后,医疗费用报销不得不两地跑,如果有一个材料没准备好,就会付出不少时间和金钱成本。

  这些生活的分歧和不容易,都会增加“老漂族”的焦虑与困惑。“老漂族”如何安享晚年在他乡?晚年幸福在哪里?专家有话说。

  支招:“老漂族”要自创自为子女要给父母“精神赡养”

  “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下人口流动性加速,人们依据工作和经济需要选择居住地而不是依据生育地居住,是当代世界的基本选择居住地原则。”黄永鹏说,远离家乡,漂流在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常态。要正确认识这种社会发展态势并适时作出心理和行为调适,顺应时代,可以更加容易适应社会及环境的重大转型与变革。

  黄永鹏觉得,“老漂族”和子女两代人坦诚的交流尤为重要。老人需要表达自我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委屈、压抑自己完全满足子女需要,要兼顾抚养儿孙与自己的人生乐趣,找到新的生活依据点,构建新的人文社交圈。“老漂族”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邀请子女参加或者得到子女的支持。

  长沙市培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罗栋光在工作中常常与“老漂族”打交道。如何缓解“老漂族”的孤独、焦虑以及其与子女的生活理念分歧?他认为,“老漂族”要学会自娱自乐、自创自为;儿女要给父母“精神赡养”,让父母获得幸福感。

  “老漂族”在情绪上,要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和,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入乡随俗,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接纳身边的一切;在行动上,要多向年轻人学习,积极适应新环境,主动培养新爱好,努力结识新朋友,充实生活,走出人际孤岛。

  子女在情绪上,要发自内心尊重“老漂族”父母,要接纳父母的任何情绪,关注和关爱父母的心理感受;及时和父母沟通,有效聆听并深入理解父母的需要;在社交上,子女可以带领“老漂族”父母参与到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中,与同社区的其他老人、邻居相识,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和网络。家庭成员要共同一起营造文化互融的家庭氛围,相互理解,包容接纳。

  从满足“老漂族”群体的需求入手,刘军表示,首先“老漂族”要转变心态,既来之则安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需要积极地参加社区里面的一些活动,去认识一些新朋友。

  “作为子女,要特别理解老人家,老人家年纪大了,本来身体条件就不是很好,碰到沟通障碍时可能会发脾气,子女要完全理解父母亲的不容易。”刘军说,因为工作或者生活压力,很多年轻人一天到晚与父母亲说话的机会并不多。子女要理解父母,要加强跟父母亲的沟通。

  很多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老漂族”所居住的社区可以出台一些制度,可以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帮助这些老人融入社区,关怀关爱“老年漂”,也可以邀请情绪管理专家或心理咨询师开展一些“情绪管理”之类公益培训。

  在宏观政策方面,刘军建议,“老年漂”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统筹层面、覆盖面可以进一步拓宽,推进一次性结算、网络结算,提升“老年漂”的城市归宿感和获得感。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10/18/81424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