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新时代学习大会》,是全国首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的大型理论节目,国庆期间播出后获得好评;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近5年年均增长15%,2017年增加值达2196.18亿元;打造“湖南文化走向世界”品牌,相继走进联合国、泰国、法国、芬兰等地,展示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挥了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
举旗帜,推动新思想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树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
旗帜指引方向。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中央宣讲团就来到湖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交流。湖南也迅速行动,省、市、县相应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专家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和基层座谈交流近2万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生动透彻的学理阐释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2017年10月,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播出后,好评如潮。人民日报刊文评价该片“展现出理论宣传的新气象”。
今年9月30日,《社会主义“有点潮”》第二季《新时代学习大会》开播。节目以选手答题比赛的形式,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节目播出后,有观众表示,“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后,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
近几年,我省持续推进理论微宣讲,仅2017年就开展了各类百姓微宣讲20多万场,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10月18日,潇湘红色故事“七进”集中示范宣讲活动启动,“潇湘红色故事宣讲团”将来到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军营、网络,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向上向善、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聚民心,发挥主流舆论“压舱石”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5年来,湖南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全省唱响主流舆论,确保主流舆论声音响亮。
今年7月30日开始,省委宣传部会同省委政研室指导《湖南日报》连续刊发了10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社论,加强党报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宣传阐释。6月以来,《湖南日报》刊发多组“晨风”评论文章,主动围绕人们关心的房地产市场、网络空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企业改革发展、当前经济形势等议题,引导社会舆论,凝聚思想共识,发挥主流舆论“定音鼓”“风向标”“压舱石”作用。
主流媒体推出“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报道专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等各方面,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智能制造看长沙”“长江经济带”“创新开放大家谈”“镇起风云”等专题报道及“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主题宣传,持续营造了信心满满、热气腾腾的发展氛围。
创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强化网上引领能力。策划推出“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等一系列专题专栏和精品力作,“三个着力”“精准扶贫”“从严治党”等始终是湖南网络空间最强音。同时,严厉打击互联网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整治不良网络“大V”,我省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舆论环境明显净化。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持续开展“走转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活动,锤炼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连续多年开展编辑记者乡镇挂职锻炼的基础上,今年创新开展“记者在项目”活动,选派20名媒体中层骨干到重点产业项目和园区挂职。记者们真正沉下去、融进去,积极为项目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育新人,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新风大力弘扬,全省发动基层群众分层推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展示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殿堂走进广大人民群众,让核心价值观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
层出不穷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在三湘四水激荡起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浓厚氛围。近5年来,李国武、廖月娥、周美玲、刘真茂、匡兵温琦华夫妇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沈昌健父子、张超、谢海华等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省评选表彰了毕明哲等33位省道德模范。
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不断深化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了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农村里,近23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相继建成,150多万农村孩子从中受益。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开展“向国旗敬礼”、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精心打造“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品牌。全省注册志愿者突破960万,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9万个。
在全社会倡导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和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餐馆里,“适量点餐、杜绝浪费”的观念已成共识;红白喜事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景区里,乱扔垃圾、摘花踏草的现象越来越少,人们更加注重自身行为举止,让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
兴文化,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国家综合实力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艺精品反映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我省有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电视剧《毛泽东》《彭德怀元帅》、湘剧《谭嗣同》、歌曲《湘江飞出一首歌》、图书《今天,我们怎样走群众路线》等6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小说集《漫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得鲁迅文学奖。电影《十八洞村》作为庆祝党的十九大重点献礼影片,票房过亿元,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强劲的市场表现。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文化基础设施逐步覆盖城乡。省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于2017年底开馆,日均接待观众数量是原来的3倍以上。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广播“村村响”、农村电影放映、“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送电影下乡52万余场,送戏下乡万余场。
从2013年开始,推出“欢乐潇湘”“雅韵三湘”两大文化活动,把舞台搭到田间地头,把高雅艺术送到家门口。“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每年参演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演出5000余场,观众超过千万人次。“雅韵三湘”活动每年演出包括交响乐、歌剧等高雅艺术200余场,有效地普及了高雅艺术,引导了文化消费。
全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2196.18亿元,比2012年增长87%,近5年年均增长15%。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显示,湖南位列第7。推动广电、出版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的品牌擦得更亮。全省上市文化企业达8家,数量和规模居中西部前列。
展形象,让湖湘文化赢得世界的喝彩
一台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杂技剧《梦之旅》,让美国观众为之陶醉。
这部剧目由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201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巡演100场,观众达20多万人,所到之处反响热烈。今年6月,《梦之旅》又前往美国进行驻场演出,计划演出300多场。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5年来,我省深耕对外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推动影视、图书、演艺、非遗、旅游精品走出去,探索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文化“走出去”新路子。
开创性地建立了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在法国开启了一扇文化之窗、友谊之窗;创造性地打造“湖南文化走向世界”品牌,整合广电、出版、演艺等优势,成功走进了联合国、泰国、法国、芬兰等地;连续11年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连续4年举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晚会;长沙市成功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湖南文化的魅力,拓展了湖南文化产品海外市场。
“请进来”讲好湖南故事,策划组织了“一带一路主流媒体聚焦湖南”等100多个境外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使湖南的国际形象具体化、品牌化。一系列活动,一件件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感知中国、感知湖南的魅力,让湖湘文化赢得世界的倾听。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