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常德10月29日讯(通讯员 文艺)津市市毛里湖镇青苗社区的周树林、郭兴荣,不久前找到镇里的扶贫办,要求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这事有点新鲜。
近日,笔者来到青苗社区7组采访周树林,他的口气果然硬得很:“俺屋里而今不仅不贫困,口袋里还有了几个子儿!人,不能黑了良心……”
随行的社区书记傅年喜介绍说,全社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01人。2017年年底,已有23户67人脱了贫,今年还有6户要脱贫。
看来,青苗社区还真是捞到了“几桶金”。
“气”出来的招式
青苗社区现有13个居民小组,708户2486人,是个传统的湖区贫困村,又是津市最大的移民安置点,2007年接纳了石门皂市水库土家族移民52户168人。
这里一无山,二无水,三无产业,只有几百亩低产田。过去过着“扛起锄,搬起罾,白鹤望水青苗村;水浸屋,墙打撑,湿柴进灶眼难睁”的日子。想脱贫致富,是“牯牛掉井里——有力使不上”。为此,老支书傅年喜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
前些年,隔壁的中南村又办企业,又搞养殖,还这个点那个点地办得火热,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
傅年喜坐不住了!他想,社区有52户土家族移民,土家人是制作腊货的高手。这几年他们将手艺传给了本地农户,家家户户都会做腊货了,能不能办个“腊八节”、专门制作销售特色腊货呢?
说干就干。社区当即将20000平方米低产田改造成“腊八广场”。2015年农历腊月初八,首届“腊八节”初试锋芒。社区还请了津市电视台来主持,城里的文艺团体前来助兴,镇里、社区也用“接地气”的节目加入了“狂欢”……当然,事先旅行社团的介入、互联网公众号的推波助澜也功不可没。“腊八节”当日,游客来了10000多人。农民手里的土家腊肉、黄牛肉、芝麻糖、辣椒酱、土鸡等共22个品种的特色产品销售一空,成交额达100多万元,贫困户户均进账达7000多元。
“腊八节”一炮走红。2016年,尝到甜头的农民早早准备了特色农副产品,当年,来了游客40000多人,成交额400多万元;2017年,来了游客50000多人,成交500多万元。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堂”多了起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光办“腊八节”还不过瘾。2016年春,傅年喜率领150多户代表,到湖北莫愁湖民俗村取经。取经回来后,在祖祖辈辈种植“粮、棉、油”、只能“混个肚儿圆”的土地上,建起了“绿色长廊”“沙滩公园”“果蔬体验园”“桑葚采摘园”“儿童乐园”“莲蓬采摘园”“鸡罩罩鱼园”“水上乐园”“自助烧烤园”“体育场”,搞起了龙虾养殖、青蛙养殖、黄牛养殖及“稻鱼共生”等新花样……
农户谭丽平种植了50亩桑葚,今年4月28日开园,5月20日闭园。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她的“桑葚采摘园”采摘体验。短短20来天收入就达数十万元,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如此,游客还兴致勃勃地在附近农户吃农家饭,每桌平扯300元,每天保底10桌,毛收入3000元,20天可达6万元,也让附近村民尝到了甜头。
“底气”是这么来的
说起青苗的脱贫经,傅年喜喜上眉梢。他说,这几年,社区的变化,一是靠乡村旅游,二是靠国家脱贫攻坚带来的“红利”。
这话不假。这几年,社区围绕“产业促旅游、旅游带脱贫”的目标,成立了“绿野青苗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津市市委、市政府和扶贫移民、国土、农业、畜牧、旅游部门,以及后盾单位津市检察院给予了大力支持,5年里,社区共融资2000多万元。这些资金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完善了旅游产业的硬件,搭建起了社区与市场连接的平台,而贫困户只管享受“红利”,感受满满的获得感。
58岁的周树林,属4级肢残,原来吃低保,家里“风吹桌椅动,雨滴床头响”。谈起他的致富经,他算起了细账。2014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户,社区让他家承包3亩水塘养“大头鱼”,无偿提供鱼苗,年底纯收入4300元;为他家购买了3头黄牛犊,如今发展到8头,每头能赚几千、万把块钱;在“蔬菜产业园”种特色扁豆5亩,每亩收入两三千元;闲时,一家人到“绿野青苗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打零工,每人每天工钱100至150元,家庭年收入远远超出了贫困户标准。2017年,周树林家修起了洋气、敞亮的楼房。难怪周树林的口气这么硬,原来底气是这么来的。
来源:红网
作者:文艺
编辑:姜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