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大喝,尤其是花公家的钱,向来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日前,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明确省直党政机关公务活动用餐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台,管住嘴过紧日子以后将成为省直部门公职人员的常态。新标准表面是给“吃”定规矩,实际上能带来从高效行政、廉洁自律到维护身体健康的一系列变化。
用餐新标准管住吃喝
相较此前相对宽泛的规定,此次出台的新标准无疑非常严格。目标就是让慷国家之慨的吃喝绝迹,铺张浪费、奢靡无度的行为消失。
通知规定,省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常驻地开展公务活动,不得安排接待用餐。出差到省内非长驻地最多也只能免费吃一餐。以前拿着公函等文件当粮票一路免费吃到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长沙的省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差,出了机关门,就从省下到了市,实则还是在同一个城市,有些事快点办,在饭点前是能赶回原单位的。但如果下级单位接待用餐,办事就可能磨洋工,磨到吃饭前才干完,无疑会降低工作效率。现在不招待用餐,能加快公事快点完事。
通知规定,在常驻地范围内,因执行公务确实无法回家或回单位食堂就餐的,经单位审批后,可在早餐20元、中餐40元、晚餐40元标准内凭据报销工作餐。
很多人看到早餐20元,中晚餐各40元的标准后,有个疑问,这个用餐标准很精确,没有区间数,这样的数字怎么定出来的,这样的标准够吃吗?
这样的标准当然不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之前肯定经过了一番有关吃的市场价格细致调查,才能定出一个合理标准。
这个标准过高,会造成餐桌上的浪费,浪费的其实是纳税人的钱,人民不会答应;过低,则违背市场规律。据八百君两天来的调查,现在一般在餐馆吃个早餐20元以内,农家餐馆一个小菜在20元左右,而叫一份外卖的花费在20-30元不等,中晚餐定在40元,是个管饱的工作餐。
同时,通知除了对工作日早中晚三餐的用餐予以规定外,对加班出现的第四餐,或非工作日加班,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加餐不加价,同样的用餐标准一以贯之。
用餐不请客吃出廉洁
按中国人的好客习俗,别人到了自己家,请别人吃个饭是人之常情。但放在公务活动中,这种融洽关系的习俗很可能发生变异。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公职人员吃了看似“免费的午餐”,在执行公务时却难免受人情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请客的人。
用餐新标准出台,其实是给了公职人员一张拒绝请客的王牌,遏制请吃和吃请的冲动,这好像束缚了人去享受美食,其实是“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保护了公职人员不会因一时的觥筹交错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刘备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出台严格的用餐新标准就是为了制止小恶。许多落马干部曾说:“从一包茶开始,从一顿饭深入,慢慢就走上了不归路。”请客吃一顿饭联络下感情,好像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大量案例一再表明,一些干部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接受吃请开始的,然后逐渐沉溺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奢侈浪费,最终越陷越深、堕落为腐败分子。
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此次湖南出台的用餐标准,事实上是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地和细化,能对社会起到极大正面引导和教育作用。上行下效,省直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在社会上带头管住嘴,群众一方面看到刀刃向内的从严治党决心,另一方面也会以此为榜样进行自律或教育他人,以此带动社风民风的改变。
抛弃吃的浪费,在吃上节省下来的宝贵资源,投入三大攻坚战中去,既增加了投入资金,也弘扬了革命传统,彰显了立党初心。
用餐不放纵吃出健康
无数医学案例证明,吃和健康关系很大,大吃大喝很可能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上班期间不准饮酒的规定,已经让公职人员的身体健康非常受益,而用餐新标准的出台将会益上加益。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物质从短缺变得丰富,在饮食上从吃不饱变成现在吃得好,还能吃得撑。吃大鱼大肉,追求舌尖上的享受,肠胃却很难受。建设健康中国和健康湖南不能在吃上面放纵,严格的用餐标准其实是协助大家打好健康保卫战。
大吃大喝对人体有哪些害处?过多食物进入胃后,被塞得满满的胃的蠕动和供血会受到影响,短期内出现消化不良,长期出现胃溃疡、胃穿孔等多种胃病;同时,一次性摄入过多的食物,肠道非但不能充分吸收食物营养,反而会因为食物量过多,出现消化不良;食物过于油腻,还容易引起脂肪在人体内脏上沉积,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由此可见,新的用餐标准其实包含了对人体健康的人文关怀。这个标准能吃好,也能吃饱,能满足人体对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方面营养的需求。同时,又有一道闸门能限制过度饮食,使吃成为加持健康的因素,而不会成为人体的负担。
直接肩负着政策执行、服务人民重任的公职人员,拥有一个健康身体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百姓、对国家都很重要。他们每天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不容易出错,当然是国家和人民之幸。
八百君相信,随着新标准的贯彻执行,健康饮食的社风,廉洁高效的政风,将吹拂到三湘大地的各个角落。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正经八百君
来源:红网
作者:正经八百君
编辑:何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