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刘琼萍)“0元加入,先享保障;一人生病,众人均摊;30万元保障,帮一个家。”近日,支付宝上线的一款名为“相互保”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迅速蹿红。来自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自10月16日“相互保”推出后,9日内用户数已突破1000万。而截至昨日记者发稿时止,已有近1500万人加入“相互保”。
随着“相互保”用户数量的飞速增长,舆论热度持续不减。有人说“相互保”的出现将颠覆传统保险业,也有人说“相互保”将替代重疾险。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昨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现象 零费用加入的“相互保”走红
作为支付宝的一项全新健康保障服务,蚂蚁保险和信美相互联手面向蚂蚁会员推出“相互保”。该产品介绍显示,年龄不超过60岁,并且芝麻分超过650分的蚂蚁会员,无需缴费即可加入,并获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保障。一旦出险,可享受到覆盖100种重疾的保障金,39周岁以下30万元,40至59周岁10万元。
何为相互保险?简而言之,相互保险是指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以互相帮助、共摊风险为目的,通过订立合同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缴纳保费就能成为会员,投保人、保险人的身份是统一的。记者了解到,“相互保”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保险,目前国内只有三家相互保险社,信美相互是其中一家。对于国内多数人来说,相互保险是一个新鲜事物,而实际上相互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有着成熟的实践和广泛的应用。
一位中型险企长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互保”保费门槛低,操作过程透明,是这个产品走红的重要原因。
“在加入‘相互保’之前,我从没有买过商业保险,主要是感觉传统的保险门槛较高,一年投入成本不少。”今年29岁的长沙市民刘女士表示,身边很多人和她的情况类似。据蚂蚁保险的最新调研显示,62.5%的参与调查用户表示在加入“相互保”前,没有购买过商业健康保障。
分析 存在保额不足和退出率高的问题
加入“相互保”是否就能一劳永逸?业内专家指出“相互保”的保额并不高。根据“相互保”的赔付规则,39周岁以下的用户,保障额度为30万元;而40周岁到59周岁的用户保障额度仅为10万元;超过60周岁则不能加入“相互保”。
而在现实中,不在少数的大病患者所需要的治疗成本远不止这一数额。数据显示,国内癌症治疗平均费用为50万元至60万元,全国因病返贫占贫困人口42%以上。换言之,当面临治疗费用过于高昂的重大疾病时,“相互保”能提供的保障金额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点,“相互保”会在60周岁后自动退出,而重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递增而不断升高,在最需要保障的时候,“相互保”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此外,“相互保”可能存在退出率高的问题。“相互保”是后期根据公示金额分摊保费,一旦赔付金额过高,可能退出率较高。多位加入“相互保”的用户对记者表示,“反正加入是不需要花钱的,如果后续发现分摊额太高会选择退出。”
按照产品条款中的规定,运行3个月后一旦参与成员小于330万人,信美人寿有权终止“相互保”,这将对分摊过保费却未享受赔付的成员造成损失。
声音 只是重大疾病保险的一种补充
记者注意到,比起保费动辄超千元的长期重疾险,成本较低的“相互保”并不是替代品。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相互保”走红,离相互保险“走热”还差很远。
因为“相互保”保障额度不够高、保障期限不够长,再加上成员稳定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原因,有保险行业人士提醒参与者要注意这些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决定了“相互保”并不能代替传统的长期重疾险产品,而只能作为长期保险的一个补充。正如日前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总裁尹铭所言,“相互保并不能替代现有的重大疾病险”。
尽管市场如今对于“相互保”的条款争议依旧较多,但“相互保”上线以来,依然得到了众多用户的关注。在业界人士看来,“相互保”的走红也是市场上一次很好的保险教育,它让健康投保理念更加为社会熟知,有助于培养用户的健康保障意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编辑: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