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调研行)解读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名片背后的逻辑与密码
中新社长沙11月18日电 题:解读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名片背后的逻辑与密码
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 刘双双
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越来越抢眼全球。这个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创新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正努力实践与证明着文化与城市共生互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唯一”光环背后的创新基因
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布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名单,长沙入选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创意城市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推出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级别最高、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文化旗舰项目之一。在全球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长沙凭什么?
“长沙是中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杰出代表,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沙拥有生动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创新创意。”这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的评价。
寻绎这背后的归因,土生土长的长沙人更愿意相信,这份殊荣离不开长沙三千年来深入骨髓的文化传承,离不开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融碰撞中产生的创意特质,更离不开其在文创产业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
从2000多年前马王堆汉墓中的精美工艺品到长沙人李畋发明的烟花,从古丝绸之路上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长沙窑到刮起收视旋风的“电视湘军”,历史坐标中的长沙始终彰显着文化创新的魅力与特色。
行走在今日的长沙街巷,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走马楼汉简等闪亮的文化名片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以影视、出版、演艺、动漫为代表的媒体艺术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我是歌手》等电视节目成为行业标杆,《雍正王朝》《恰同学少年》《长沙保卫战》等影视剧作品扬名海内外;金鹰电视艺术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等国际性节会活动常态化举办……
产业新格局背后的创意建构
在长沙,有一个远离市区、绿草茵茵的“P8星球”,这里有“金字塔”“花园餐厅”,有众创空间、创意集市,也有小众音乐会。它是一栋灰色的8层可持续模块化快速节能建筑,5000平方米只用三天便建了起来。
在长沙角逐“媒体艺术之都”的征程上,P8星球成为长沙媒体艺术的空间代表之一,所表现出的艺术张力、创意能力为长沙完美加分。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5倍,年均增长达11%,占GDP比重达9%,位居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一位。恰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杨越明所说,长沙作为“媒体艺术之都”的优势,始于媒体,但又不限于媒体。
近年来,长沙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孵化出数字烟花、数字灯光等新兴创意产业,与数字媒体一起,构成了长沙媒体艺术的发展矩阵,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创平台正集聚着巨大能量:依托“电视湘军”的资源与优势,长沙正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视谷”;以创新、创意、创业、创投为导向的国家广告产业园,对标为领跑中西部、影响全国的广告示范区和新媒体智慧园区;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为依托,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城、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
与长沙文化传承同频共振的,是这座“新一线”城市因创新创意带来的强劲活力。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16.85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7年10535.51亿元,翻了9.3番,年均增长12.9%。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
城市新坐标背后的开放视野
“长沙不仅拥有丰富的丝绸之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当今日益开放的新时代,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参加完今年5月在长沙和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后,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汉娜·格塔丘通过书信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述了自己的参会感受。
汉娜感受到的仅仅是长沙文化、创意、开放与青年人活力的一瞥。近年来,长沙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与27个国家45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仅2017年就组织举办1000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周、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橘子洲国际摄影文化节和2017东亚文化之都长沙活动年等,吸引一批又一批世界顶级艺术家来到这里,在洋湖湿地公园、在橘子洲、在岳麓山留下见证他们交流与合作的绘画、雕塑作品……官方认为,长沙与国际城市的广泛交流并得到普遍认可,是其获得“媒体艺术之都”殊荣的重要原因。
“长沙过往的成功,证明只有更好地融入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何人可全程参与了长沙申请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他相信,这张名片让长沙在国际上有了一个明确定位。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指出,长沙将不断丰富“媒体艺术之都”的内涵,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探索、作出示范。(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白祖偕 刘双双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