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杨艳 通讯员 蔡颂 长沙报道
何业恒教授一生,堪称传奇。
他1918年出生于湖南宁乡,1939年就读于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成为首届史地系学生,1956年回湖南师范大学任教地理数十年,于61岁高龄开启珍稀动物地理研究,耗尽后半生心血完成《中国珍稀动物的历史变迁》丛书,开启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先河。
11月24日,是何业恒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和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纪念何业恒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地各界人士、学生近百人参加。其中复旦大学教授张伟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宏伟,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谢炳庚等人,回顾了受何业恒先生教诲,并得到成长的心路历程。
学生是立学之本,学者是立学之道,学术是立学之魂。以何业恒先生为代表的湖南师大人将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汇入人生理想,把追求美好生活融入教书育人中。其身上体现的那种植根于湖南师范大学“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理念、“仁爱精勤”的师道初心,已然成为砥砺后学的师大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用脚丈量,炮火中走出来的历史地理学家
家国兴难,与何业恒的人生之路休戚相关。1937年,抗日全面爆发,19岁的何业恒就读宁乡一所学校,那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读书,考一所好大学。
那年,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临危受命,主持筹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于1939年广招学子。凭着优异的成绩,何业恒考取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成为该系第一届学生。
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师范院校,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国师教导她的儿女,越是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越要心怀仁爱,越要精勤治学。何业恒所在的史地系要求“先就史地基本知识加以训练,再自社会科学方面充实其识见,必能重新认识祖国,明了世界大势,激励民族精神,发扬中华文化”。在这里,何业恒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地理学的魅力,并决心为此奋斗终生。毕业以后,何业恒回到宁乡师范学校致力于中师教育。
1956年8月何业恒调入湖南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在这里,他奋斗了近半个世纪。1979年,当科学春风吹满大地的时候,何业恒已是近61岁的老人。那时的中国百业待兴,何业恒热血沸腾,决心带领师生一起用知识报效祖国。
“空对空的学术研究我可不干,地理学出不了‘粮棉油’,也出不了‘钢煤电’,可是,它可以古为今用,总结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这是何业恒对研究选题的要求。1980年,何业恒回到湖南师范大学,将研究方向定位为历史动物地理。
为了填补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的空白,他广搜资料,从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到当代的调查研究报告,特别是各地方志,先生查阅过近8000种,他以古稀高龄,多次到武汉、南京、上海、北京、西安、兰州等地收集资料,访问民间老人,前后积累了两万余张卡片。1990年,为了查清楚一个字,老人家硬是在上海图书馆查了3天资料。
每到下雨天,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系主任吴世辉就会想起老师何业恒。1984年初冬,为了第一手资料他跟随老师去往外地走访,连日雨天,路上泥泞不堪,66岁的老师脱下鞋子挽起裤脚,在冰冷的泥巴路里一走便是许久。“既心疼老师,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何业恒先生晚年的学术辉煌,是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一种迸发。他对学术的钻研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周跃云的记忆里始终难忘这样一幅画面:病床上的老师身体非常虚弱,他进入书房找出数册藏书相赠,并亲自拟定研究计划,叮嘱尽快把“试论大熊猫的衰落及其演化过程”“大熊猫衰落原因的剖析”两篇论文修改完善,在珍稀动物变迁的研究方面能有所作为。
25年的呕心沥血,他收获了一系列的成果:《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刊发,日本新潟大学名誉教授川濑金次郎读过后,欣喜地把它翻译成日文;《中国野生动物的过去和现在》发表在《中国建设》杂志上,被译成英、法、西班牙文介绍到了国外;《三北防护林区的森林》和《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被收进《中国历史学年鉴》……1990年,《湖南珍稀动物的历史变迁》《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稀世珍宝大熊猫》等六本专著总字数逾百万,绘制动物分布地图134幅,将何业恒的学术生涯推向顶峰,其间的每一幅画都是他亲手绘制。
爱国爱校爱生,他用一生诠释“仁爱精勤”
“他的一生都在践行湖南师范大学‘仁爱精勤’校训,把湖南师范大学当作家,永远把学生当作一辈子最重要的人,把教育当作最重要的事业,这就是大爱,这才是教育的本来意义。”在11月24日的学术研讨会上,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作对联致敬先生,上联“黉门何其幸矣,立德立功立言,敬业乐群贵有恒”;下联“祖孙三代从师,爱国爱校爱家,桃李不言自成蹊。”字字深情,句句锦心。
先生爱国。在61岁到86岁的25年时间里,何业恒研究了165种珍稀动物的变迁,因为珍稀动物对于环境因子特别敏感,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生态群落本身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建言当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扩大我国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的国际影响,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还应邀远渡重洋赴美国、加拿大讲学,被美国友好人士誉为“中国熊猫使者”。
先生爱校。求学湖南师范大学是何家共同的向往,一家三代五人,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湖南师范大学,薪火相传,甘之如饴。1957年,何业恒长子何立庠填报大学志愿,他提出“第一二三志愿都填写湖南师范大学”。在父亲的感召下,何立庠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并一举成为作家、高级记者。如今已82岁的何立庠,和父亲一样爱着母校,2018年10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举行建校80周年纪念活动,他赠送了一套《何立庠文集》,在扉页上写14个字:母校母亲皆为母,师德师业世从师!
先生爱生。师从何业恒的学生,许多都已成为业内大家,每每念及老师,大家均感恩不已。复旦大学教授张伟然在《独辟蹊径,为霞满天》一文中怀念了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于张伟然而言,何业恒是他学术与做人的领路者,循着恩师足印,张伟然为地理插上人文的翅膀,如今的他已成为是学界本专业最前沿的学者之一。周跃云是何业恒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作为助教跟随左右,为指导其硕士论文年过70的何业恒不顾车船劳顿,带他赴上海、南京等地查阅古籍、搜集资料,他说“师生24载,恩重如山,其情其景仿如昨日,没齿难忘。”
何业恒先生不只是一位身践力行、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历史地理学家,更是一位严于律己、宽厚谦和、待人以诚、提汲后学、精心育人的教育家。他特别关注地理学教育,他曾提出打造科普系列、培养青少年的地理思维。全国模范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将何老师的这一愿景变成现实。他主编的湘版地理教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丛书突出体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使用,赞誉如潮。
从蓝田种玉到岳麓传薪,从国立师范学院到湖南师范大学,80年,50余万优秀校友,爱国爱校爱家的精神和情怀在师大人心中赓续。
不忘初心,奋发有为作育大国良师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好大学的发展史就是学术大师不断涌现的历史。湖南师范大学孕育出像何业恒先生这样的大师,他治学求真务实、大道至简;不埋书斋、不落窠臼;引路学子、建言当下,带领后辈拨开科学迷雾,用一片丹心换得如今的桃李满园。
何业恒先生当年所在的史地系,如今已成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该学院现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国家一流培养学科,拥有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设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为湖南省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均作出了突出贡献。
“几经更名,但核心的东西没有变,一代代的地理人在接棒,传承着何先生的家国情怀和严谨求实的学风。”谢炳庚说,何业恒先生不仅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也把治学的风范定格了下来。
“肩荷使命,矢志报国”是湖南师范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和使命担当。纪念的最好方式是奋发有为。80年来,—代又—代湖南师大人以育才报国为己任,不忘初心、辛勤耕耘、接续奋斗,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今日荣光,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部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是湖南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该层次的学科。教育学、数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地理学、音乐与舞蹈学等1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学校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精勤励学作千秋画卷,仁爱敦行育万树芬芳。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民说:“作为一所具有80年办学历史的师范大学,学校将切实肩负起‘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光荣使命,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引导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的全过程;坚持弘扬师范特色,培养更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文明传承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锻造过硬本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80年来,包括何业恒教授在内的一批批湖南师大名师大家播撒着中华民族的教育火种,为教育事业树起了一面精神旗帜。
面向新时代,湖南师范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作育大国良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蔡颂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