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在湘都生态农业园,呆萌的小花猪排排站,以滑滑梯和跳水的方式从2.5米高的站台一跃而下,赢得游客阵阵呐喊助威;在大成桥镇鹊山村,大学生返乡当农民,开创“稻虾”立体生态种养殖,不仅可以正常收获一季水稻,还额外增加了小龙虾的收入……这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和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在宁乡观摩时看到的一幕幕场景。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11月28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暨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全国各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长以及农广校校长等100多人参加会议。当天下午,与会代表现场观摩宁乡大成桥镇湘都职业中专、湘都生态农业园以及鹊山村,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对长沙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长沙模式”令人惊艳。
不职业不富裕 新型职业农民这样炼成
从宁乡城区出发,沿着宁横公路驱车十余公里便来到了湘都职业中专。这所位于大成桥镇永盛村的学校,是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创新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由湘都生态农业园团队利用闲置矿区投资建设,已完成总投资1亿元,同时培训能力达2000人。
11月28日,宁乡市第四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班在这里开班,来自宁乡各乡镇的50多名青年农民回到课堂集中充电。
“目前我们的休闲农业迫切需要转型提质,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发展水平和盈利空间,这种培训对于我们做休闲农业的来说,是真正的能力提升。”来自黄材镇的“宁家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胜表示,作为宁乡从事休闲农业的职业农民,急需通过这种专业的培训,提升理念,提升水平,提升经营能力。
“学校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心,以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湘都生态农业园为依托,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学校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学校承办了长沙市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1期,学员120多人,除举办方邀请了湖南农大、湖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前来授课,学校还制订了周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并安排了多名休闲农业方面的骨干教师讲课,确保培训效果。
作为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同样位于大成桥镇的湘都生态农业园如今早已远近闻名,里面的一些工作人员也都是当地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生态农业园以农民为主体、公司为载体,实行土地租赁和产权托管,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旅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创业。
近年来,长沙市坚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重点工程,着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沙模式”,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年来,全市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5万多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6万人,培育市级现代农业领军人才1500人,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赴发达省份考察学习500余人,赴台湾培训300余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2815人,为全市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被动“烙印”到主动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让土地“活”起来
“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个字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业是一项技术活儿,农业也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行当。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而在大成桥镇鹊山村,就有一批主动回乡当农民的大学生。张钦就是这样一位新农民,他放弃轻松挣钱的岗位,选择回乡养虾种稻,开启了鹊山村返乡大学生创业养虾的先河。
“以前村里就是稻谷+稻草,没有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地还得花钱请人种。”鹊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剑说,为了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从土地改革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再组建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统一将耕地对外租赁。
为了让土地增值,鹊山将耕地划分成生产片区,租赁给新型职业农民耕种。采用“水稻+生态”的种植模式,将虾、鳖、鱼与水稻混合种养,建设葡萄、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并发展起农业休闲旅游。“全村45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双种双收’,抛荒现象基本消失。”陈剑说。如今,鹊山村村民变身“三金农民”,既可以拿租金,还能享受土地合作社的二次分红,如果愿意种地,还能再有一笔劳动工资,收入比往年翻番。
为了加大对返乡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力度,让他们成为热爱农业深耕农业的青年职业农民,鹊山村建设了多媒体培训中心,由长沙市农委科教处和湖南农大成立生态农业专家工作站、生态种养产学研基地和鹊山村田间学校,引导一批优秀党员、有志青年、群众致富能人向致富带头人转变。同时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引导返乡青年大学生扎根农村,向职业农民转变。
目前,鹊山村共注册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9个,返乡大学生创业12名,注册新型职业农民63人,从事稻虾种养、蔬菜种植、水果种植、休闲农业等产业,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经营农业产业面积2160亩,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种养,同时,也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0万元,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土地“活”起来,人民群众“富”起来,生活“靓”起来。近年来,外省和本省各地市纷纷来鹊山村学习经验,现在长沙市150多个村对鹊山模式进行了推广。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