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城里人的乡愁失了来路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梁瑞平 匡春林 陈焕明 编辑:高芹 2018-12-05 09:29:20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个老地名,承载着很多老长沙人的青春回忆,也默默述说着一段段过往历史。 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梁瑞平 匡春林 陈焕明

  “半湘街,一步两搭桥,三公里,四牌楼,五里牌,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九(韭)菜园,十间头,百善台,千佛林,万祠巷。”一首长沙老地名的“数字童谣”,概括浓缩了老长沙以数字为名的一长串标志性老街老巷。但历经多年流转后,其间的一些街巷已难觅踪影,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地名也淡出人们视线。

  长沙在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反映古城变迁的诸多绝妙地名,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老地名、历史地名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数据显示,1982年长沙市地名普查时编制的《长沙市地名录》,市区共登记各类地名5344条,其中包含大量有历史传承的老地名。但到2006年,长沙有记载的街巷仅剩1300余条。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多次在调研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时提出,要以对这座城市、对长沙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对历史文化的强烈敬畏感,加快推进有机更新,把“留”摆在第一位,然后才是“改”和“拆”,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让老百姓更具幸福感。

  留住老地名,唤醒老长沙。长沙老地名现状如何?保护老地名最大的瓶颈在哪?在保护老地名方面,长沙目前做了哪些有效的工作?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深入调查。

  1 挺遗憾

  “走着走着,老地名只剩下回忆”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刚过40岁的胡顺强带着10岁的女儿从深圳回长沙探亲,女儿嚷着要看看爸爸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我是在北正街长大的,那时街上商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有我很多童年的回忆。”胡顺强说,北正街当年是长沙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街,全长1.5公里,老字号非常多,同利长南货店、北协盛药号、华得来粉馆、头卡子菜场,“小的时候,最喜欢吃同利长的糖了,南货店虽然不大,但东西质量很好,糖果只要几分钱就有一把。”

  “三兴街,三泰街,三三如九九如斋。”胡顺强还清楚地记得从前的童谣,可是如今的北正街已经不是昔日那条老街了。因为黄兴北路和地铁建设的需要,北正街被陆续拆除,如今只剩下中山路北边一小截,长度不到200米。胡顺强带着女儿在这段仅存的北正街上转了转,然后去了不远处的潮宗街,内心感慨不已。“还是有点遗憾,走着走着,这些地名竟然只剩下了回忆。不要以为我们城里人没有乡愁!可是,没有了这些地名,乡愁就断了脐带,失去了来路。”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长沙的巷子。”长沙地名专家黄泽,曾多次参与长沙地名命名的论证。对他来说,长沙的老街老巷老地名,就是长沙最为独特的“历史标签”,也是长沙古城文化的“活化石”。

  据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的不完全统计,长沙纵横交错的l026条道路街巷中,通名为街的有144条,为巷的有253条,为路的有94条,为里的有l26处。其余通名较多者,有园52处,村58处,坪31处,桥18处,井19处,塘l3处,湾12处,子l3处,岭10处,头l5处。根据1982年长沙市地名普查时编制的《长沙市地名录》,市区共登记各类地名5344条,其中包含大量有历史传承的老地名。

  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新地名大量产生,老地名、历史地名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不少意义隽永的老地名、历史地名甚至面临消失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到2006年,长沙有记载的街巷仅剩1300余条。

  “在长沙已开发的一些地段,随着新的建筑物的矗立,原地的老街老巷不复存在,原先的老地名更是消失殆尽。”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说,这些老街老巷原本分岔路众多,每一条分岔路都有一个固属的老地名,但街巷的拆解,大多仅留下主街名,小街小巷名则为人淡忘,“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楼林立的老街巷里,不仅旧貌难寻,当地流传千年的老地名至少有六至七成已然消失。”

  消失的不仅仅是地名,更是一段段历史。陈先枢举例说,定王台对面原本有座名叫斗姥阁的楼阁,虽然阁楼早已不存,但地名依旧沿用多年。但在后来路网建设中,斗姥阁、凤凰台两个地名合二为一,最终定为凤凰台,随着斗姥阁这个老地名的消失,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也被人慢慢淡忘。

  2 保护难

  多重原因导致老地名逐渐消亡

  “新地名像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地冒出来,被取而代之的老地名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谈到老地名的消失,陈先枢有些无奈。他说,老地名的消失是乡愁的淡化,是历史的断裂,更是文化的失落。

  研究文史,编著书籍,为正在消逝的文物古迹而奔走,已是古稀之年的陈先枢熟悉长沙城的一街一巷。他介绍,长沙由数千条街巷组成,目前还保留了很多古街巷,但也有很多老地名永远地从长沙地图消失了。“一些老地名消失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陈先枢说,一是因为道路扩宽改造、街巷改建小区,导致老地名消失,出现新名称。二是因为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把过去小而密集的街道、地名,合并成一片或者一条线,重新命名。还有一个原因是观念原因,一些街道名称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潮而改变,如将玉皇坪改为新风街等。

  老街老巷不断消失,老地名逐渐消亡。一座主城数千年未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却不得不面临老地名逐渐成为历史的尴尬。是什么造成这一令人痛惜的现状?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高晓钰说,这与目前地名管理法规相对滞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执行监管力度不够不无关系。

  “以往的法律法规,已经难以满足日渐发展的地名管理需求。”高晓钰介绍,目前长沙地名管理依据的两部全国性条例规定,一个是1986年国务院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一个是1996年民政部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家、省级层面未就历史地名保护工作出台专门法律规章,已经无法适应长沙地名日新月异的发展。

  2013年5月,市政府出台《长沙市地名管理办法》,该办法虽然设有“历史地名保护”章节,但对保护哪些历史地名、如何进行保护并未明确细化,特别是在历史地名和历史文化街巷名称保护方面,还没有出台实施细则。

  此外,由于主管地名工作的民政部门缺乏能够覆盖全市的、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加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手段单一、处罚力度很小,致使对于管理或者建设单位没有按规定向地名管理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违规情况,难以有效执法。

  “地名就像一个城市的活化石,承载的是那个年代留给后人的历史。”市人大代表周帅军说,如今,能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越来越少,许多历史街巷内的建筑已被拆迁,倘若不再加以抢救,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将逐渐消失。

  他认为,保护老地名需要对症下药,目前主要面临着管理法规相对滞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执行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目前长沙有关地名的工作职能是由民政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多头管理导致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周帅军说,同时县(市)也具有针对道路命名的独立管理权限,导致地名主管部门针对某些经济功能区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执法权限或者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很多的地名违法违规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3 传承少

  新老交替间,新地名缺了“长沙味”

  老地名渐行渐远,新地名层出不穷,新老交替间,许多新地名或是过于简单直白,或是缺乏文化底蕴,或是用字用词欠妥当缺了点独特的“长沙味”,更少了些历史厚重感。

  据黄泽介绍,如长沙县的“东一路”到“东十三路”,宁乡市的“澳洲路”“欧洲路”,缺乏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一些地名,简单各取两个合并地地名的一个字,忽视了原来地名的历史和韵味,令人啼笑皆非。

  而在建筑物、商区命名中,“大洋怪重”的命名也时有出现,不断抹平着老地名、老街巷原有的历史根基。

  近年来,民政部提出要整治地名“大洋怪重”乱象,即地名命名中出现的夸大、洋气、古怪、重名现象。但如今,城市中一些新建建筑物、商区为追求“高端”“洋气”,一再跨过“大洋怪重”的红线,“威尼斯”“莱茵城”“香榭丽舍”“托斯卡纳”等均被拿来用作小区名,让城市的现实和历史模糊了界限。“长沙好多小区,都爱取个外国名。”市民李先生调侃说,加上小区内外一些仿国外的建筑,走在其间,真有点身在“国外”的“错乱感”。

  “一些隽永的老地名,其实完全可以用在新开发的建筑物上。”陈先枢以市内建筑物“水月林公寓”为例,“水月林”这个名字取自长沙老地名,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建筑物名其实源自长沙老街地名,是古代、近代长沙园林的缩影。史料记载,原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一条麻石老街,名柑子园,清道光年间,开缺回籍的两江总督李星沅在这里筑李家花园,园内广植柑橘树。柑子园附近还有水月林、芋园、芋香巷等街道,也曾是李氏园林的所在。

  “历史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载体,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既要保护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等有形历史遗产,也不能疏忽了对历史地名这一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黄泽说,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权衡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多地留存现有的珍贵历史地名,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在行动

  留住老地名日益成为共识

  幸运的是,保护和抢救历史地名、文化街巷,留住长沙古韵,让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更加闪亮,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地名文化遗产非常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曾分别在《社情民意》、市人大有关调研报告上批示要求加强老地名保护。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讨论研究重大地名命名事项及地名管理相关工作。

  今年3月7日、8日,胡衡华调研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时提出,长沙城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城址一直未变,文脉延续至今。要通过有机更新留住城市记忆,把老长沙城的风貌凸显出来。

  近年来,长沙不仅率先出台地方规章,对标准地名使用、地名标志管理、历史地名保护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对历史地名的保护原则、保护名录、保护方案等方面作出要求;还不断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出台《长沙市住宅区和建筑名称使用规范》等一系列配套规章;去年,长沙开展《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将“历史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对象。

  市民政局副局长何水军介绍,近年来,长沙大力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确保历史文化不断传承。“目前,对一般地名的命名,逐级上报,分级审核,市级审批;对重要地名的命名,严格遵循部门申报、市民听证、专家论证、公开公示、政府审定的程序。”

  有的放矢的保护举措,暂缓了长沙老地名的消亡速度,也让更多的老地名重新焕发活力。目前,长沙在地名用词中彰显文化、体现传承,新地名命名时注重与周边地名的整体协调,对发音歧误、不雅的老地名进行纠错校正的标准化处理,让一批老地名恢复本来面貌;在棚户区改造项目审批中,凡涉及历史街区保护、文物修缮等房屋征收(拆迁)的改造项目,严禁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探索了“修复修缮为主,拆除重建为辅”的“有机棚改”模式,保护了历史地名与文化。2016年,长沙启动了国内首条历史步道建设,示范线将2个历史文化街区和3个历史地段串联起来,成为彰显长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名片。对全市路名牌、街巷牌、村镇牌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制作,积极引导、突出重点,大量保留和使用了各个时期的老地名,让这些鲜活的历史符号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长沙的山水洲城格局中,老城区是城的根脉所在,联手行动、立刻行动,才能让老地名焕发新光彩。”市民胡文佳说,他最喜欢闲下来时,带着正读小学的女儿胡乐妍在家门口的老街老巷中穿行,讲述这些曾经的老地名背后的故事。

  记者手记

  一个老地名,一段传奇或掌故

  “最难忘的是,东茅街、化龙池、都正街、大小古道巷、白果园、鱼塘街等一个个张口就来的老地名和它们的传说故事,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时光。”胡文佳从小就居住在白果园周边的街巷,虽然记忆中的一些老地名已然远去,但依旧成为他最难忘的回忆。

  长沙素有“湖湘首邑”之称。据明崇祯《长沙府志》卷六所记述的情况,今日长沙老城区的结构布局在明代就已定型,志中所记盐仓街、清泰街、织机巷、金钱巷等大小数十条街道位置已与今无异,而且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老街是历史城市的缩影。”据陈先枢介绍,长沙老街命名,取材广泛、寓意深邃,如留下名人印记的老街,太傅里因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老师)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朱张渡因南宋“朱张会讲”时朱熹、张栻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而得名;糟坊巷、糖坊巷、机坊巷、豆豉园等因同业作坊集中在一条街上而得名,从中甚至可窥探出一幅“古代长沙产业分布图”。

  古代长沙冈峦交替、湖塘星布,城郭错落其间,也由此衍生出金盆岭、银盆岭、峨嵋岭、识字岭等以山水为名的老街;古代长沙河渠纵横,也出现了白沙井、丰泉古井、浏城桥、大椿桥等以古井、古桥为名的老街;从松桂园、榕树园、荷花池、柑子园等以园林命名的老地名中,则可想象古代、近代长沙园林遍布全城的盛景。

  此外,长沙很多老地名,或以古城池地名、王府地名、官衙遗址,以及古学宫、贡院、佛寺道观为名。

  大西门、小吴门、湘春街,这里勾画着长沙古城池的版图与变迁;小瀛洲、西牌楼、走马楼,这里再现了马楚王都和明吉王府的兴废;朱家花园、荷花池、柑子园,这里曾是古代园林胜地;回龙山、金线街、落星田,这里流传着诸多美丽传说……

  一个个老地名,隽永悠长,投射着老长沙的过往变化和历史烟云。一见难忘,回味深长。

  1980年代长沙l026条道路街巷

  街144条

  巷253条

  路94条

  里l26处

  园52处

  村58处

  坪31处

  桥18处

  井19处

  塘l3处

  湾12处

  子l3处

  岭10处

  头l5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梁瑞平 匡春林 陈焕明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