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曹辉 蒋睿 通讯员 李南曦
春节前夕,久违的暖阳透过轻云薄雾在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农业示范区的土地上撒下斑驳金光。
“李老,我们来看您来了!”
步履矫健、背脊挺拔、声如洪钟……听到记者呼唤,全国劳动模范、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从办公室里大步走出来,一点也不似古稀老人。
“近来身体可好?天气冷一定要多穿衣呀!”一落座,记者便与李罗斌寒暄了起来。
“你放心,现在我正在吃农技站推广的一种米,已经2个多月了,手脚比以前利索,呼吸都畅通好多。”话音刚落,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接过话茬:“那确实,半年前,李老走路都需要搀着,还没走多久就会喘粗气。”
随即,李罗斌从办公桌角挪来一杯米说:“看,这就是我正在吃的‘富硒’功能米。这种米每公斤含硒量为1110微克,其中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91%,远远高于有机硒含量需达到总硒含量80%的国家标准。”
“抗癌效果明显,有利心脑血管、白内障、糖尿病等患者。”李罗斌向记者一一罗列硒元素的好处。他说,我省地处缺硒地带,主要农作物硒含量低于每千克0.05毫克,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日补充50至250微克膳食硒的要求相差甚远。
“以前我曾致力于如何提升粮食的产量,现在我更加专注提高粮食的品质……”交谈中,李罗斌回忆起了苦中有乐的“种稻岁月”。
1969年,在湘潭、株洲、岳阳3地打工7年的李罗斌回到家乡。在湘潭大学农学系有过求学经历的他,被泉塘子公社领导一眼相中,点名要他担任农业科研组组长。
突然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李罗斌心怀忐忑:“在外打工的那些年,很多知识都生疏了。”
所幸李罗斌的农业科研组与当时湘潭地区农科所距离不远。为了学到知识,李罗斌要么去农科所请教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叶承思老师,要么带回资料自学,要么干脆把叶老师请到家里或者田间,现场解决难题。
“我记得从叶老师那拿了10多本小册子,都是干完活后晚上点着煤油灯看。清早醒来,一抠鼻子,指头漆黑的。”
认真的李罗斌干出了成绩。他负责技术输出的大队,在人多地少的局面下,当年粮食产量跃居泉塘子公社第一,在当地引起轰动。
1985年,泉塘子农技站成为全省杂交水稻推广示范点之一,袁隆平也在这里选定了试验田。此后,从杂交水稻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李罗斌共引进290多个早、晚稻杂交新组合,累计示范面积近50万亩。顿时,泉塘子农技站声名远播,先后5次荣获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推广,缺粮少吃的苦日子成为历史。李罗斌在退休后被返聘继续留任泉塘子农技站站长,并开始琢磨如何将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型。
2013年,“富硒”功能米走进了他的研究视野。
“我从全国各地搜罗了70多个优质稻品种进行试种。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连续性和地域性,要优中选优,最大的付出莫过于耐心。”说着,李罗斌从办公桌抽屉里掏出一本发皱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近年来“富硒”功能米的研究数据和耕种心得。
经过5年的潜心摸索,“富硒”功能米终于研究成功。其中名为“忠香优立晶”的“富硒”功能米,通过再生水稻的种养方式,不仅不含任何农药化肥,经国家权威机构鉴定有机硒含量更是高达97%。李罗斌说:“今年,农技站将着力推广这种大米的种植技术。”
临别时,一名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凑到记者跟前说:“李老是农技站上上下下学习的榜样。年过七旬,每天依然会准时上班,时不时还要下田看稻,而这距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已相去30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辉 蒋睿
编辑:廖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