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土特产变“高级货”:耒阳粉皮的蜕变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严远丹 编辑:刘威成 2019-02-09 22:18:19
时刻新闻
—分享—

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红薯粉皮。

红薯粉皮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晾晒粉皮。

  红网时刻记者 严远丹 衡阳报道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又到了返程的时候了。爸妈往你的行李箱里都塞了啥?对于耒阳市的游子来说,行李箱里带上几盒精美的家乡耒阳产的红薯粉皮,送给外地的同事、朋友,是一件倍儿有面子的事。随着近年来加工工艺的改进,以及品牌的积累,以往难登大雅之堂的耒阳红薯粉皮,现在成了送亲访友的“高级货”。

  作为助推耒阳经济转型的农产品加工业,耒阳红薯粉皮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走上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中国红薯粉皮看湖南,湖南红薯粉皮看耒阳。而在耒阳,几乎每个乡村都会做红薯粉皮,做得最好的当属小水镇。在那里,很多家庭连续三代人都投入到了红薯粉皮加工业中。耒阳红薯粉皮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与政府的助推下,改进工艺,实现代际更替。

  耒阳红薯粉皮是如何实现“土鸡变凤凰”的?它在助推耒阳经济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近日,红网时刻记者新春走基层,走进耒阳市小水镇,探访当地的红薯粉皮生产专业户,寻找“蜕变”背后的故事。

  大学生甘做“泥腿子” 返乡创业做粉皮

  在小水镇,村民们一说起自家何时开始做粉皮,都会追溯到自己的爷爷辈。哪怕是从山窝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鱼跃龙门后,对家乡的红薯粉皮,仍然有着终身难以割舍的情感。本科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李海峰,就是其中一员。他是一名80后,2009年,怀揣着对家乡眷念、对农业难以割舍的情怀,毅然辞去城市里的白领工作,回到大山,办起专业合作社,投身于农产品加工行业。

  回想起当年的举动,李海峰坦言,2009年以前,看到父老乡亲们的红薯粉皮才卖4块钱一斤,然而都卖不出去,心里很想帮助他们。“村民们包括我的父亲,他们都是粉皮散户,没有公司化运作,客户对此不认可。”

  为了帮乡亲们改变这种困境,一开始,李海峰注册了网店,试着帮村里的粉皮专业户打开销路。但是在2009年以前,网店仍不那么发达。几番考察后,李海峰借力政策的倾斜,注册了农业合作社,主营红薯粉皮、土猪、土鸡、茶油等农产品。

  据李海峰介绍,他的合作社从村里雇佣了9名员工,其中有6名是贫困户,“雇佣人选都是优先考虑贫困户。”9名员工每人月薪3000元,而贫困户年底还可得400到600元分红。

  让贫困户入股享受分红,是一种脱贫新模式。在李海峰的合作社,贫困户入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地入股,还有一种就是扶贫资金入股。

  每个易地搬迁贫困户都享有政府的发展后续产业资金补贴,但如何引导贫困户用好这笔钱,实现“钱生钱”,合作社为此提供了路子。“这些补贴发放到贫困户的手里,他们可能会直接用掉,但经他们本人同意后,把钱投入到合作社,合作社为其运作这部分资金,每年以利息、本金加分红的方式返还给他们,实现效益最大化”。

  与李海峰一样返乡创业做粉皮的,还有90后小伙子匡金元。学美术出身的他,本来与朋友在耒阳城里开了画室。然而,2015年,当他决定回到农村从事红薯粉皮加工时,遭到了父亲强烈反对。

  父亲反对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做农产品太辛苦了,且利润微薄。“母亲已去世,父亲因劳累,身体不好,他不同意我做粉皮,我也理解,但我必须回乡,因为父亲需要我的陪伴”。

  父亲反对,但村支书却大力支持匡金元。“老弟,你做这个(红薯粉皮)可以的,我会支持你。”村支书的一句话,让匡金元信心倍增。2015年10月,匡金元回到小水镇,在自家搭建起了粉皮加工作坊。

  父亲原本以为匡金元回来做粉皮,是像祖辈们一样做散户,他不知道,儿子其实是要把红薯粉皮加工过做成一番事业的。“我要把粉皮加工做出规模,进行公司化运作,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匡金元说。

  产业成规模 销量提上来

  耒阳的红薯粉皮已有600年历史。然后,在形成规模与品牌之前,耒阳粉皮并不被外地人知晓,销售渠道仅限于当地的集市、供销社等地。

  小水镇的刘礼芳老人早在40年前就开始做红薯粉皮了。据他回忆,上个世纪70年代,每到“逢迂日”(到集市上交易的固定时间),他就挑着一担自家做的红薯粉皮,到集市上叫卖。而在平时,他的红薯粉皮主要是放在当地的供销社卖。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随着李海峰、匡金元等“新鲜血液”的注入,逐渐被打破。

  李海峰做红薯粉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引进更多优质的红薯品种。成立了合作社后,李海峰从自己的母校——湖南农业大学引进了20多个红薯品种,有淀粉型、果脯型、食用型等。然而,这些新品种一开始并不被当地的农民信任,没人愿意种植这些新品种。

  为了取得农户的信任,李海峰与红薯种植户在合同里签订了收购红薯的保底价,这个价格高于当时的市场价。“白纸黑字地告诉他们,只要你们种植,我将以更高的价格收购这些红薯”。

  红薯的种植问题解决后,李海峰还要重点解决生产机械问题。其中,粉皮切割机就是李海峰在耒阳老科协的指导下研制出来的。

  李海峰走访了湖南、河北等地,发现根本没有适合耒阳红薯粉皮的切割机。“耒阳粉皮大多用的是纯红薯淀粉,粘性太强,用外地的机械来切割,根本实行不了。”

  既然没有合适的机械,那就自主研制。机器研制出来后,李海峰的红薯切割机还申请到了七八个专利。随后的几年,切割机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新需求。

  与切割机一同改进的,还有粉皮的包装。以前,人们将粉皮用绳子随便一捆就完事,那样不美观,也不卫生。耒阳粉皮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改进包装。现在,不管是李海峰,还是匡金元、刘礼芳,其销售的粉皮都会用上两层包装,里面一层密封的薄膜,几个薄膜装好的粉皮再一起放入一个纸盒子,纸盒子上设计有精美的地理图案以及粉皮的商标。这样拎出去,既卫生,又有面子。

  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粉皮生产的效率。但是,在制作的核心环节,耒阳红薯粉皮大多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以保证口感。比如蒸粉糊,李海峰等人坚持传统手工。他告诉记者,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他的合作社里有19个蒸粉皮的师傅,但掌握最优等粉皮制作工艺的只有7个。

  工艺改进,产量提升,品牌打响,销量也就提上来了。据李海峰介绍,他现在每年要销售17万斤红薯粉皮,一年的销售额在200万左右。匡金元从2016年以来,每年都要在当地收购10万斤左右的红薯,有百分之五十的产量是贫困户种植的,直接帮助贫困户增收。做出的红薯粉皮除了在本地销售,在广东也很走俏。做了40年粉皮的刘礼芳,如今也借助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一大批老客户,一年的利润也有九万元左右。

  品牌运作仍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红薯粉皮加工,耒阳的红薯粉皮要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打开销路,树立品牌,首先就是要让别人相信你的产品。李海峰曾经就遭遇过客户的质疑。

  以前的红薯粉皮大多颜色暗沉。客户看到小水镇的红薯粉皮白皙剔透,怀疑有添加剂。其实,以前的粉皮之所以发黑,只是因为红薯渣没清洗干净而已。为了打消客户的疑虑,李海峰请来了当地质监部门和电视台的人,全程跟踪工艺制作过程,并且还拿着做好的粉皮去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证明自己的红薯粉皮是无添加的。

  红薯粉皮要做出品牌,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回报慢, 资金链也随时会断裂。为此,李海峰的做法是“以短养长”。所谓的短,就是合作社里发展养殖,比如土猪、土鸡等,这些农产品回报快,有助于避免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做粉皮产生的红薯薯渣,还可以加工、消毒后,做成土猪、土鸡的饲料。”李海峰说。

  品牌提升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产量。每年霜降过后, 从农历9月开始,一直到12月,是粉皮加工的季节,而一年也只有三四个月可以做粉皮。时间短,这对提高产量是一大挑战。

  匡金元的粉皮在韶关走俏后,吸引了清远、广州和东莞等地的客户,甚至提出做他的代理商,想邀请他前去考察。然而,得知对方每次上万斤的红薯粉皮采购需求,匡金元直言,目前他的产量暂时跟不上。“接下来,就是要通过公司化运作,逐步扩大规模,把产量提上来。”

  年过六旬的刘礼芳,凭借四十年来积累的一大批老客户,借助口口相传,其红薯粉皮也非常走俏。他不仅卖自家的粉皮,也帮助村里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联系客户,推广产品。

  对于未来发展,刘礼芳表示,自己老了,希望在外创业的儿子以后也能学做粉皮,把家族的粉皮工艺与品牌传承下去。

  走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是耒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耒阳,其转型发展已有十余年。经济转型发展以来,耒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其中,农产品深加工就是耒阳切实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耒阳红薯粉皮在这十年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助攻,走上了一条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一批批像李海峰、匡金元与刘礼芳一样的粉皮专业户,不断产生。他们在开拓耒阳粉皮事业中,树立本地品牌,带动乡村建设,助推经济转型,效力脱贫攻坚。

来源:红网

作者:严远丹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9/02/09/482399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