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表说丨沈昌健:使“农外”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周洁 编辑:刘威成 2019-03-05 21:37:2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湖南团代表们纷纷表示,报告内容实、接地气,使大家深受鼓舞。下午,湖南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部分代表做了精彩发言。下面,红网时刻新闻将部分代表的发言(节选)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图2.jpg

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正在发言。                 刘玉先/摄

全国人大代表、杂交油菜专家、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沈昌健

今天上午,听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报告通篇洋溢着团结、创新、求实、鼓劲的主旋律,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报告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亮点频频,非常接地气,我要为报告点赞!

报告对“三农”问题提得很响,说到了广大农民的心坎里。下面我就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提几点建议。

1、用产业化的模式组织农业生产,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实行农业产业化生产,可以有效解决科技进入农村、农产品走出农村这“一进一出”的问题,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可以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较好地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模式,突出加大对龙头企业、龙头市场和农村各类协会组织的扶持发展力度,着力提高农业效益,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支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加快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特别是要继续提高小麦、水稻等重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用市场化的眼光培植农业产业,努力打破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全力拉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比如大力发展高效有机绿色农业,注重规模效应,前景十分可观。我是搞油菜科研工作的,我国有冬闲农田1.3亿亩,如果下大力抓好秋冬生产,发动农民把闲置的农田都种上富硒油菜,这是帮助农民增收的一个很好的项目。二是着力解决好农产品品种和质量问题。品质不优就会出现增产不一定增效、丰收不一定增收的问题。我们常德市因地制宜发展的柑橘产业,就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增收产业。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把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抓源头控制、抓质量监测、抓示范引导,来打破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

3、用工业化的理念壮大农村经济,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先进地区的实践证明,农民仅靠纯农业增收潜力有限。要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对待农村经济,反弹琵琶,坚持“农内”“农外”一起抓,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工业与农业统盘考虑,走以工促农的路子,努力实现“一减少五增加”:就是减少农民,增加工人、增加市民、增加商人、增加民工、增加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人员,最终使“农外”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4、用城市化的思维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可以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良好的载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业、乡镇企业、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完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更好促进农民增收。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周洁 整理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周洁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3/05/519144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