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村支书,是脱贫攻坚中的一线战斗堡垒。这个堡垒坚不坚固,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影响整体战局。有一大批在脱贫攻坚中身经百战的村支书代表为全国两会带来了很多扶贫建议,还有一些建议之外的宝贵扶贫经验同样值得大力挖掘。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采访了一批村支书代表,3月5日起推出【村支书代表说脱贫】栏目,说说他们的扶贫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郭小芹。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何青 北京报道
沤江镇光明村地处郴州桂东县东城区,全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487户1847人。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郭小芹介绍,“我们那山多坡陡,交通不便,原来日子很不好过,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多了。”2014年光明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
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村里的人,犹如被命运套上了枷锁,在前行的路上倍感艰辛。“村里有个姓朱的村民,家里条件很差,父母去世后,妻子跟他了离婚,自己一个人带着小孩,家中住着土墙房子,衣食堪忧。”郭小芹说,那时她看着都有些不忍。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2008年以前,光明村里唯一的“产业”是几家砖厂,其中郭小芹家就有一个。
2008年,郭小芹当选光明村党支部书记,把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责任担上了肩头。
郭小芹深知,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她从上好一堂党课、开好一次党员大会入手,逐步规范了“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村里党员的力量。
从党员开始、以党员带头,引导村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用新手段为村民增收致富。
为了引导村民合理流转土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郭小芹主动关掉了自己家的砖厂,创办了“光明花卉苗木合作社”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种植花卉苗木、楠竹、黄桃、油茶等。
原先的砖厂变成了连片的果园,村里绿了起来,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作为村支书的郭小芹四处奔走,找资金、找技术、找市场。“挨饿受累都不是个事儿,只是在没谈成的时候,心里会着急。”郭小芹告诉红网时刻记者,那时候去桂东县城还好,但要到郴州市区就是“出远门”。
但让人欣慰的是,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国家政策的大力帮扶,光明村的产业终于立了起来。
2018年,郭小芹担任光明村党支部书记的第十个年头,光明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7000元,村民的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全村已实现脱贫。
此外,光明村还率先在桂东县的行政村中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农村管理更加精细、更加便民,村民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精准扶贫,产业致富”
“村里的贫困户,我们都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村里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他们一起走向富裕。”
曾经让郭小芹看着都不忍的单亲爸爸,如今的日子滋润了很多。
这些年村里发展农业产业,郭小芹劝朱大哥入了股,根据他的情况为他安排了村里保洁员的工作。
年年能分红,月月拿工资。如今的朱家已经住进了两层的小楼,儿子去年也中专毕业。
朱大哥原来的愁眉苦脸,渐渐变成了喜笑颜开。
这样的故事,在光明村还有很多。几年前,年逾70岁的罗大爷儿子外出务工,不幸遭遇车祸死亡,老人家终日以泪洗面。
改变在2015年,罗大爷和户口迁回家中的女儿加入村里的合作社,种植黄桃300多株,去年收入近5万元,一家住进了两层小楼。日子好过了,心情也好了许多。
“生活有盼头、有奔头,他们当然高兴。”郭小芹说,这都得感谢国家这些年的精准扶贫,好政策给了我们村很多帮助,村里的产业才越搞越好、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甜。
“下一步,村里要充分利用电商平台,保证产品销路。在中药材方面,要向精深加工领域探索,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进一步增加村民们的收入,让光明村的前进道路更加光明。”
郭小芹代表建议:
以县市区所保护的林地面积为主要依据,拨付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统一标准,按照林地种类严格区分,实现补偿资金与生态价值相对等。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何青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