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基地一角。
李顺在大棚里测试温度。
羊肚菌。
即将进入烘干机的羊肚菌。
游客在基地里采摘羊肚菌。
红网时刻湘西3月15日讯(通讯员 孟春绒 彭建国)“乡长,我今年实验的10亩自制菌种全部成功了,现在已大面积出菇……”3月12日,永顺县车坪乡乡长张艳的手机里,新湖村羊肚菌种植户李顺报喜道。
当天,载着这份喜悦,记者一行随张艳来到新湖村羊肚菌生产基地。李顺种植的羊肚菌达100亩,从高处俯瞰,200余个大棚盖着黑色的遮阳网,像巨大的甲壳虫,成行成列趴在群山间的平地上,懒洋洋的晒着太阳。
走进大棚,密密麻麻的羊肚菌像是一群破壳而出的小鸡,簇拥在泥土上,甚是可爱。“这个品种叫六妹,有时候六朵生长在一起。种植羊肚菌源于上一次创业失败。”眼前这个憨厚的土家汉子李顺,打开了话匣子。35岁的李顺是新湖村人,因家境贫寒,他少小离家,务工谋生,后从事工程承包业务,收益不菲。2016年,李顺回乡种植大棚蔬菜,开启了创业之路。因为销路不畅,李顺遭遇了创业中的第一盆冷水,种了一辈子田地的父母坚决反对。
不甘心失败的李顺开始反思,多方学习了解后,他选中了羊肚菌这一市场需求大、种植基地少的“抢手”项目。“县内及周边都没有人种过,能不能成功也是未知数。”2017年11月,李顺从四川买回菌种,种下10亩做实验。只有小学文化的李顺开始恶补羊肚菌种植技术,上网查询资料,奔赴四川、贵州、河南拜师学艺。2018年3月,第一茬菇破土而出,县内外游客得知后纷纷前来,采摘尝鲜,鲜菇100元一斤,亩产350斤,2018年,仅羊肚菌一项,李顺收入30余万元。
羊肚菌采摘完后,李顺又在大棚里套种西瓜、工业丝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购买菌种4000元一亩,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李顺搭建了简单的菌种生产厂房,通过不断实验,自己学习制作菌种,从母种、原种到栽培种,他逐一掌握。
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是李顺创业的初衷。目前,新湖村3至6组87户423名贫困户,全部加入了李顺的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务工等获得收益。“都是手上功夫,上年纪了也做得起,100块钱一天,很划算。”正在大棚里捡营养袋的贫困户宋正立说道。红星村的王承海也来合作社务工,他坦言,不仅在家门口务工有收入,主要是想要跟着李顺学技术,明年也发展20亩。掏菌种、装营养袋、除草、采摘,李顺的基地里常年有20余个村民务工,最忙的时候,一天用工达50人。每年为村民发放劳务工资近30万元。
羊肚菌对环境要求高,温度和湿度都要控制好。采摘时也不能连根拔起,以免破坏泥土中的菌丝,需用小刀沿根部割下来。就连菌子周围生长的杂草,也不能草率的拔出,得用剪刀剪掉。通过实验,李顺发现,气温回暖时,把遮阳网盖在土上,既可保持土壤湿度,也能控制杂草生长。
在大棚一旁的空地上,李顺种上了油菜。记者发现,油菜中间铺着一层稻草。“这是我今年新实验的油菜和羊肚菌套种模式。”话音未落,李顺弯腰轻轻翻来稻草,一朵朵羊肚菌已经破土。“油菜长大后可以取代遮阳网达到遮阳效果,节约搭建大棚的费用,油菜收割了种水稻,水旱轮作,还能减少土壤里的病虫害。”
为了便于在普通老百姓中推广羊肚菌产业,李顺不停实验着。已建成标准厂房一栋12间,具备了实验、烘干、包装、储运一体的现代化设施,1000平米的菌种生产厂房正在建设,10月份可投入使用。莓茶种植扩大到100亩,炒茶制茶样样精通。创业一年,李顺从一名农村庄稼人变成“田专家”。
今年下半年,李顺计划为车坪乡有意愿种植羊肚菌的农户提供菌种,同时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让老百姓通过发展产业不仅脱贫,还能致富。下一步,李顺准备在制菌种的过程中实验用玉米代替小麦,用玉米棒代替木屑,以便就地取材,带动本地农产品循环利用。李顺还准备去溶洞里种植羊肚菌,洞内恒温,不用搭建大棚。
相关链接 羊肚菌
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湘西人又称之为阳雀菌,每年开春,阳雀啼叫,大山里就会长出阳雀菌,因为稀少,阳雀菌成了很多人乡愁里的味道。
来源:红网湘西站
作者:孟春绒 彭建国
编辑:张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