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足迹——精准扶贫路》丛书初稿评议会在北京举行。
红网时刻4月18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易武)4月17日,湘教社承担的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外宣项目《足迹:精准扶贫路》丛书(原名《托起全面小康中国梦—精准扶贫在华夏》)初稿评议会在北京召开。
精准扶贫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工程,《足迹——精准扶贫路》(以下简称《精准扶贫路》)丛书历史性地记录了这项事业。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出版协会、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以及《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扶贫》《闽东日报》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丛书各分册的作者与会。与会专家从政治导向、思想性、文学性、内容素材选取等方面对书稿初稿进行了认真评议。同时,各位专家对湖南教育出版社为了提高书稿质量、保证导向正确,在丛书初稿阶段就开始征集专家评议意见、召开书稿初稿评议会的做法,表示了高度赞扬和认可。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湘教社组织编写《精准扶贫路》丛书的责任担当和丛书作者深入基层采写书稿的认真态度。专家们认为:丛书政治站位较高,选题创意很好,表达方式合理,整体看有一定创新性,做到了以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用干部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宣传精准扶贫事业;丛书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会有听书的音频和扶贫微视频,符合当下传播的特点。专家们还指出,初稿整体质量不错,在出版前开书稿评议会很关键,可以切实提高书稿质量,有助于湘教社打造精品出版物。
各位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丛书初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并给出了修改建议。一是部分书稿中的人物还不够突出,应深入刻画精准扶贫脱贫过程中的典型人物;二是扶贫不是一蹴而就,要更加生动地展现扶贫过程中的曲折,牢牢抓住精准扶贫的难点,要把扶贫攻坚的艰巨性写透;三是丛书应该既是具有可读性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史料,既要生动又要严谨;四是每个地方扶贫方法都有其个性,精准扶贫更是如此,要在不同的村落突出其个性。
丛书主编、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刘伟表示,编写组将根据上述意见讨论落实修改书稿的方案,全力以赴提高稿件质量。湘教社总编辑刘新民对专家和编写组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编辑团队将严把政治关,精准展现扶贫脱贫过程中的故事和经验。湘教社副社长黄永华指出,这次能聆听这么多业内权威专家的真知灼见很难得,专家们实话实说,直面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助于丛书编委会进一步修改和优化书稿内容、提高书稿质量。他还要求具体承担丛书责任编辑工作的项目负责人认真整理分析专家意见,切实做好丛书的提质改造工作,并要求项目组成员按时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本项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
按照项目出版规划,丛书将于2019年6月底定稿,其中外宣用俄文版将于2019年10月出版发行。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易武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