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典型人物丨陈昌义:这么拼,只为乡亲谋富裕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姜珊 2019-04-29 08:59:0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古老的南河从大山深处发源,将衡山县江东乡三面环绕,安静流淌。江东乡被深深地“困”于其中,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让它成为一块不被上天垂怜的土地。

两个省级贫困村,超300户贫困户,近千人的贫困人员……2017年,33岁的陈昌义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担起了江东乡党委书记的重任。

“既然来了,只要用心去做一些事,就能改变一些东西。”说起当年信念,陈昌义只是轻描淡写地道出了一句话。

如今两年过去了,不变的是南河依旧流水淙淙,改变的是沿河的农田景象,村民的钱袋子和灿烂的笑容。

走村串户,用脚步丈量乡里的每一寸土地

微信图片_20190428150809.jpg

到任后三个月的时间,陈昌义的脚步踏进了每一户贫困户的家中。

春日暖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当第一缕晨曦洒向江东乡时,陈昌义便已带上本子和笔,踏上了走访群众的路程。每天早上6点半到上午9点半的走访时间,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程”。

“只有走访群众,才能倾听到真正的民声。”2017年1月,陈昌义到任后第一天,便开始了走访的工作,通过三个月的时间,他的脚步踏进每一户贫困户的家中,走遍了江东乡大大小小的马路和田间。

陈昌义笑着告诉记者:“别小看了走访,不仅可以了解贫困户家中的情况,解决他们急于解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获悉大家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每天走访完毕,陈昌义便来到办公室将走访记录下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处理。

记者在陈昌义办公室里看到,这个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由一张帘子拉开,一分为二,一半是办公一半是住所。

墙上了贴着的《扶贫工作要求》格外醒目,一张简易的办公桌上堆放着高高的资料和厚厚的一堆记录本,旁边摆着的洗脸架和长长的雨鞋显得格格不入。

彭冬梅,因家庭丧失劳动力致贫;杨仁娟,因病致贫……记者打开记录本,满是贫困户信息,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一应俱全,这是他2年走访下来的“成果”,也是他制定帮扶政策的最终“依靠”。

“2017年,江东村贫困户数49户,贫困人口159人,荷成村42户,138人,龙塘村31户,105人……”陈昌义说起自己的“责任田”,如数家珍。

“扶贫工作没有捷径,必须沉下去,走到贫困户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间。”

亲民书记,成为贫困户心中的“知心人”

DSC_9756.JPG

陈昌义走访慰问贫困户。

“老周,在家吗?”4月26日,沿着十八弯公路,走了近1小时的路程,陈昌义来到了马鞍村龙口组周石明老人家。

“书记来了!”周石明立马走出房间,满面笑容地迎上来。

今年75岁的周石明,儿子和媳妇早已离婚,且一年到头不着家,留下两个上学的孩子靠老人独自一人照顾。陈昌义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根据扶贫政策给周石明享受了特惠保,给小孩享受了教育扶贫。

日常的点滴帮助也感染着老人,冬天寒冷,送去棉被,夏天干旱,水稻缺水,送去水泵解决老人燃眉之急……为了能让老人有所经济来源,在产业扶贫帮扶下,周石明还种植了三亩油茶,生活更有了盼头。

“书记每一个月总要到家里来好几次。”在周石明看来,陈昌义是比儿子还亲的亲人。临行时,老人走出山口,目送大家远去的背影,挥动着双手,久久不愿离去。

“陈书记好!”“早啊,书记。”穿行于各个村组,陈昌义的“熟人”太多,或问候或扯上几句家常或求助于他,陈昌义都笑脸相迎。

记者发现,不是江东人的陈昌义却用一口流利的地方方言与村民交谈。陈昌义告诉记者,这一改变源于一次会议。在一次乡镇扶贫工作会议散会后,一个村民叫住了他,对他说“书记,你讲的‘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听懂。”村民的话语镇住了他。

“要想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搞好扶贫工作,必须学会方言。”随后,陈昌义买来录音笔,每次走访把话语录音回来反复听、学,一个月后,他便可以用一口流利的方言与大家交谈。

工作上帮扶贫困户,感情上贴近贫困户,如今的陈昌义真正成为了贫困户心中的“知心人”。

精准施策,鼓起了贫困户的钱袋子

DSC_9746.JPG

农田间,村民低头劳作,或整地平土,或撒播种子,大家有说有笑,一派忙碌而愉悦的景象。

4月27日下午,龙桥村农田间,30余名村民低头劳作,或整地平土,或撒播种子,大家有说有笑,一派忙碌而愉悦的景象,记者忍不住赶紧用相机将这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进行定格。

“别小看这小小的玉米籽,却能给我们带来大收益。”陈昌义拿起一罐种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龙桥村依托大坪景观花卉苗木农场,种植水果玉米150亩,农场以0.7元-2元的价格进行保底收购,2018年亩产毛利为2000余元,2019年实现2季种植,利润将翻番。

“水果玉米种植基地让30多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天工资为1百元,年底还可分红。”陈昌义说着,满脸自豪。

可一切来得并不是那么容易。

2017年,陈昌义根据走访发现,江东乡群众经济底子薄弱,且安于现状。

“输血式帮扶只能改变一时,改变不了一世。我必须要和乡亲们一起造血,干出一番景象来。” 已有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的陈昌义,为江东乡规划了一个“高标准”的未来: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真正实现“一村一品”。

DSC_9726.JPG

陈昌义奔赴种植基地,了解种植情况。

说干就干,陈昌义一边与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制定产业扶贫方案;一边组织召开后盾帮扶单位座谈会,争取后盾单位帮扶项目8个,资金100余万元。

龙塘村种植湘莲、马鞍村进行乌鸡养殖、龙桥村种植水果玉米……一场脱贫攻坚的硬仗在江东村火热打响。

为了更好地统领全乡脱贫攻坚工作,陈昌义将自己在湖南农业大学所学知识运用到扶贫工作实践当中,积极主动地为乡、村干部传授相关农业知识和政策法规,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学习交流,指导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

同时,他创新工作方法,要求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每天填写走访民情日记,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与他们探讨工作方法,交流经验,讲解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协助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江东乡两个省级贫困村成功摘帽,如今,209户贫困户749人走出了贫困户行列。在县市各大活动展销中,江东乡的农产品总能在某个显眼地位置向消费者呈现。

“只要我们用心做一些事,总能改变一些东西。”说起下一步的打算,陈昌义依旧以当初的那句信念简单地表述,在他看来,做比说要重要得多。

傍晚时分,记者驱车离开江东乡,沿着南河,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莲花景观,闻到了玉米散发出的清香味,还有远处村民一同劳作传出笑声。记者坚信,再一次踏入江东土地,必将是另一幅翻天覆地的景象。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姜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4/29/53978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