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多年前的汴梁,一个名叫张择端的画师在某天拿起了他手中的画笔,他的画很小,小到商贩走卒,一言一行,尽态极妍;他的画又很大,大到从汴京的一湾春水缓缓流转开来,氤氲成一个王朝三百余年的繁华一梦。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只是宋画之美的一个浓缩。宋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致,宋人画家对物象刻画精工细致、构思巧妙、技艺高超,代表着中国古典绘画的最高成就。
九百多年后,一个痴迷于宋文化的历史研究者吴钩,从300多幅流传于世的宋画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这就是日前荣获2018“中国好书”称号的《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吴钩也被誉为“天下第一宋粉”。
“我个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宋粉’,如果非得说我是‘宋粉’的话,那我更可能是‘宋慧乔的粉’。”吴钩一边调侃自己一边哈哈大笑。
应该说,吴钩粉的并不是哪一个朝代,而是某种文明传统:“我非常推崇宋代,对宋代的文化比较赞赏,因为宋代是文明传统之巅峰,也符合我的审美与价值观,所以我才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宋代。如果汉唐、明清也有这样的文明高度,我也会粉。”
宋朝,历史教科书上“积贫积弱”的朝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在为其打call,这里面隐含着什么样的变迁逻辑?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储文静
通过宋画探究宋人生活日常
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新白娘子传奇》重播,清明踏春采茶、端午包粽喝酒,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里,让人对那个带着神仙气质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钱塘苏杭充满遐想。
今年火爆银屏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马球捶丸、点茶咬盏、焚香插花、甚至小夫妻的“和离书”,都再度激起人们对那个精致、自在的宋朝生活的向往。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达程度还是人民生活水平,宋代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开启了世界最早的近代化,被海外汉学者称赞为“现代的拂晓时辰”。
“宋朝热”的出现,似乎有些姗姗来迟。宋朝在军事上的无能,一败再败,最后被迫南渡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的窘境,让我们常常忽视它在文化和审美上的高度。因为看到了宋朝的这个侧面,吴钩也从一位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书写者。吴钩有多爱宋朝呢?在他的《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这本书序言中他曾写道:“如果要给‘大宋’加一个修饰词,我认为没有比‘风雅’更妙的了。”
在吴钩看来,除了在艺术、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宋代在政治上也同样表现出色,甚至可以说,文化领域的成就正是源于政治上重视法治、理性治国,近代化萌芽也出现于宋朝。尽管这些观点在史学界仍有争论,吴钩的文字里,也常常有一个“宋粉”的偏爱,但是你仍然会被兼备大雅与大俗,文人审美与市井趣味共生的宋代文明所折服。
作为“吴钩说宋”系列,这本《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的诞生离不开吴钩的另一本研究宋朝的书《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是从生活、社会、经济、法政四个层面来展示宋朝,这本书又被誉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2015年,《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交付出版社之前,吴钩整理书稿时,为了让读者读到一个在视觉上更为赏心悦目的宋朝,他找了近百幅宋画(含局部图)作为书的插图。而他在检索宋画的过程中,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历史图像就如纪录片一样,在眼前一一展开,让人看到一个可视的、活着的、文字难以摹状与形容的历史世界。
当时吴钩便定下一个新的创作计划:从宋画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同时参考和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来呈现宋代中国的若干侧面。为此吴钩花了一年时间,尽可能检索传世的宋画——当然是电子版,在今天,所有的宋画原件都成了价值不菲的收藏品。开拓了视野的同时激发了新的灵感,他将宋画分门别类加以整理,通过图像对应相关的历史文献,探究宋人的日常生活。
“我于美术鉴赏是门外汉,也不打算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评说宋画。我纯粹将宋画当成堪与文献媲美的图像史料来使用。”
宋明两幅清明上河图竟这么多不同
宋朝人喜欢养什么宠物?喜欢怎么吃水果?如何刷牙?宋代的小朋友都玩什么玩具?宋朝人也喜欢玩香薰?听说宋朝满大街都是博彩摇奖?也许你饱读诗书,能够对历史的兴衰巨变倒背如流,但却很难想象宋人在做着什么,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都能在吴钩的这本《风雅宋》中找到答案。
重写实、工写真是宋画的一大特点,这种现实的画风与后来衍生的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成为绘画艺术的两大传统,关于这二者之间到底在绘画艺术上孰高孰低很难做出定论。但精致而写实的宋画,却真真切切地为宋代历史研究提供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宋代是商业繁荣的时代,《清明上河图》里仍然可以领略到扑面而来的市井繁华气息。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宋朝商人普遍产生了自觉的广告意识。在《清明上河图》上,商业广告随处可见。有人统计过,画家捕捉到的商业广告有几十个,其中广告幌子有10面,广告招牌有23块,灯箱广告至少有4个,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有5座。宋朝消费者也讲究“牌子”。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讲述:许仙外出遇雨,向开生药铺的亲戚李将仕借把伞用。李将仕吩咐药铺的老陈给了许仙一把雨伞。老陈将一把雨伞递给许仙,再三嘱咐道:“小乙官,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不曾有一些儿破,将去休坏了!仔细!仔细!”许仙说:“不必分付。”在这里,“老实舒家”是伞业的大品牌,想来价格也不菲。
书中还阐释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的不同。北宋的《清明上河图》里,城门是不设防的,没有一名士兵把守,而明朝的《清明上河图》是戒备森严的。通过画可以看出,明朝城市街巷中多了一道设置:栅栏。这是因为明朝实行夜禁,栅栏就是配合宵禁的,而宋代的街巷日夜都向市民开放,所以没有宵禁。这也反映了宋朝和明朝不同的城市治理理念。
从宋人毛益的《萱草戏狗图》《蜀葵戏猫图》与李迪的《犬图》《蜻蜓花狸图》,你可以了解到宋人饲养宠物猫与宠物狗的习惯;从刘松年作品的《十八学士图》,你会看到一个盛水果的冰盘,原来宋朝人也喜欢在夏季吃冰镇水果;从宋时大量出现的《撵茶图》《斗茶图》,你可以感受到宋代市井饮茶、斗茶风气之盛;从宋代佚名的《夜宴图》、马麟的《秉烛夜游图》与李嵩的《观灯图》,你能发现蜡烛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宋代社会的普及化;而李嵩的《花篮图》系列,不但展示出画家高超的静物写生功力,更是反映了宋代插花艺术的精湛。
一幅画不仅仅是艺术品,它还是观察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入口。
对话
吴钩:现代人穿越到宋朝会比较适应
潇湘晨报: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痴迷于宋朝?您觉得宋这个朝代最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对宋朝文化如此偏爱,怎么保持研究者的客观和冷静?
吴钩:我认为宋朝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因为它是最有现代气息的一个朝代。如果我们现代人一定要穿越回古代的话,穿越回宋代可能会比较容易适应。如果我们穿越到盛唐,盛唐城市里有宵禁制度,晚上不能逛街购物,而且还有贱口奴婢制度,如果穿越回去成为了贱民,主人可以拿你去买卖,那就太惨了。
而宋朝之后,上面的这些宵禁制度、奴婢制度都松懈下来,在文化上,政治、司法制度上也变得非常开明、宽松,相对自由,也更有现代气息。
虽然我对宋朝有偏爱的情感,但我绝不会杜撰和虚构,能够保证每一个细节每一段话都有依据,能够在史料中找到。当然,宋朝肯定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可能我平时就很少去写到或是去批判它。
潇湘晨报:宋史及宋文化研究对您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吗?会不会不自觉地用宋人的方式去生活?比如参加一些古风雅集,给女儿穿汉服等?
吴钩:似乎完全没有影响。我的个人生活以及我的家人都生活得很普通,很日常。宋文化的研究和写作,只是我想把我个人赞赏的东西推荐给大家。
潇湘晨报:我们知道,《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是先有了完整的文字,然后找了上百幅宋画作为插图,而《风雅宋》这本书,是先有了这些宋画,然后才在这些画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字。能否分享一下您解读这些宋画,形成本书的过程?是先通过看图产生直觉,再去佐证,还是在已有的背景知识下通过图片去诠释?
吴钩:应该说你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在读画的过程中,既会看到许多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也有一些细节需要再去翻阅大量文献去佐证。
比如,有一幅《浣月图》,画的是仕女在庭院里捞月亮,旁边有个水管一般的东西。我看过孟晖女士的一篇文章,她独具慧眼,从《浣月图》的“水龙头”细节讲述“自来水”在宋代的应用,在这篇文章的启发下,我展开了对宋代城市集中供水设施的考据,从苏轼书信中找到他设计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详细记录,又从北宋李公麟的《丹霞访庞居士图》发现另一个“水龙头”,为此兴奋了几天。
还比如,我以前读宋人笔记,模模糊糊觉得宋朝时诉讼人上公堂打官司并不需要下跪,但因为懒于翻检文献,于是一时半刻找不到确证。恰好在检索宋画时,从多个版本的宋代《孝经图卷》上看到审案的画面,果然,画中的诉讼人都是站着听审。当时便有“发现新大陆”一般的莫名兴奋。
潇湘晨报:诚如您自己所说,图画与诗文不一样,文字可以清晰地表达作者创作一首诗的初衷,图画则未必。从一幅山水画、风俗画,恐怕很难准确地还原出画家的曲折意图——除了那种意图非常明显的图画,所以大部分解析都是后人的臆想罢了,不可能得到论证周密的证实。那么,您在“看图说话”时遵循了怎样的原则,来避免“断画取义”呢?
吴钩:我认为我们不能去猜画家的意图,因为猜不到。但是可以从画面上已经存在的东西,去推测。我想我做的是提醒大家画上的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可以推测出什么情况。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画中看到宋代人的衣着,相当开放。我还看过一幅画,僧人吃梨,小童在一旁给他削皮,这就证明宋朝人有梨子吃,而且吃的时候还会削皮,表明生活比较富足。
我就是这样将手头搜集到的宋画一幅一幅观摩下来,便如同看到一个一个活动的宋朝人在我面前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上朝议事……我要做的,就是将我从宋画看到的宋朝景象用文字再现出来。
潇湘晨报:您在书中多次提到的《清明上河图》,都是以肯定的语气介绍它是发生在清明时节的一个场景。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时间问题学术上一直存有争议,中学历史课本也仍旧把它定为“秋季景色”,认为“清明”一词指的“政治清明”。您作为宋史研究者,对其中各家争议一定更为熟知。所以,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回避了学术争端来直接定义“清明时节”,而不作额外说明?
吴钩: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季节,确实有很多种争论,但我个人认为能够服众的是春景这个观点,因为通过图画中的景色,以及插柳出行等细节可以推断出这是春天人们清明踏青的景象。只是我并不清楚中学课本采用了秋景观点的这个情况,所以没有在书中对此争论多作说明。
潇湘晨报:许多大众是通过影视剧来接触历史的。就拿宋史来说,可能大家会通过《水浒传》《新白娘子传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类电视剧来加深对宋朝的印象。这些影视剧你平时看吗?你认为他们对宋代文化的诠释到位吗?
吴钩:《水浒传》《新白娘子传奇》《知否》这些我都没看,以宋代为背景的朝代剧,我看过《大宋提刑官》《苏东坡》,这些剧的人物情节都可以,但是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方面,还真的让人想吐槽,很多细节方面都很不考究,衣服也是不分朝代地乱穿,错漏百出。所以我希望影视剧能够在这些方面多作改进。
潇湘晨报:您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你所指的“重新发现”是什么含义?您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宋朝是怎样的,您又打算如何来重新阐释它?
吴钩:之前人们对于宋朝的印象很多时候是基于偏见与成见,我想提供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它。宋朝有美好的一面,有魅力的一面,有繁华的一面。《风雅宋》这本书,就是具体的一个方法,用画来表现宋朝人的生活。
潇湘晨报:《风雅宋》这个名字确实很好,但一般人还是不会想跟人家“撞衫”,你是为何在梁志宾已经出版过“风雅宋”为题的书籍之后,还“主动撞衫”来给这本书命名呢?
吴钩:梁志宾是我的朋友,他写了一本宋朝风物志。我一见“风雅宋”三字就深为喜爱,现在自己写这本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小书,也忍不住要用“风雅宋”命名,就是因为觉得这三个字特别贴切。我也问过他,他说拿去用好了。因为太喜欢了,所以也顾不得“撞衫”这回事了。
潇湘晨报:还有什么新的写作和出书计划吗?
吴钩:我最近新出了一本书,名叫《知宋》,这是我写给我的大女儿的。在她读初中时,我便有意给她写一部关于宋朝的历史读物,跟她谈谈历史故事,希望她能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看待历史与传统。这本书就是以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从故事说人物,从人物说历史,从历史说文明,将趣味故事与硬派知识相结合。这本书其实也是写给女儿的同龄人、家长以及所有对宋代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潇湘晨报:有没有打算给正在读幼儿园的小女儿出一本书,绘本之类的?
吴钩:暂时还没有,因为我自己不会画漫画。以后如果有合适机会可以考虑。
潇湘晨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研究者,能够给青年人推荐几本历史入门书籍吗?
吴钩:如果是作为历史文化入门的话,我不太推荐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现代人写的通俗或生动的书,因为这类书自由发挥的东西太多了,可能个人意见偏多,基于真实史料的内容偏少。所以我更建议大家去读宋朝人自己写的书,大部头的文献资料可能很多人读不下去,就可以去读宋朝人留下的笔记,比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这些书很通俗,很生动,初中生就可以读的。
潇湘晨报:为什么都不推荐你自己的书?
吴钩:推荐自己的书,会觉得不好意思(笑)。但是如果大家愿意读我的书,我会非常欢迎,非常高兴。
来源:红网
作者:储文静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